教育随笔句读联盟七色读书工作坊

谈谈《少年闰土》的教学设想

2019-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雪猫1
谈谈《少年闰土》的教学设想

前言导引

我在上小学那会,就学习过《少年闰土》这篇文章,当时,语文老师是一个五十开外的老头儿,他一口地道的西北话,我记得他给我们讲授闰土刺猹那一段,为了让我们明白,当时,他手里拿着一把明晃晃的铁铲,猛地往下一铲,不料,把一条桌子腿劈了一个豁口,他咧着牙齿,大声喊道:“这就是闰土当时的样子!”四十年过去了,我还是特别清楚地记得老师的这句话,从那时起,闰土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个特别勇敢的孩子,因为老师当时的这个举动,才让我如此的刻骨铭心。

这次部编教材把《少年闰土》这篇文章又编进了六年级语文教材当中,编者的用意何在?如何给学生教学这篇课文?如何设计教学流程?

学校安排了同题备课教研活动,从昨晚的研讨来看,有一点启发,但还是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下面,就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背景分析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小说写“我”在听到母亲提到闰土时,脑子忽然闪出了一幅“神异的图画”,“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深蓝的天空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图画正是“我”记忆中的美好童年的幻影;而“我”的这次回乡,一半也是想要寻回那已经逝去的美好回忆,然而并不能,因为那“时时记得的故乡”不过是“心象世界里的幻影”而已,那一幅美丽的神异的画面,其实是“我”幼年时凭着一颗童稚的心,根据闰土的描述而幻想出来的梦罢了,“我”只是如“我”往常的朋友们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可以说,闰土的出现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虽然“我”也一直未能亲身体会到闰土所讲的装谅捉小鸟雀、海边拾贝壳和瓜田刺猹的乐趣,这些欢乐的记忆只在“我”脑中蕴藏、发酵,加上农村淳朴的乡情,最后汇结成了那一幅神异的美妙的图画。文章通过作者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的、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作者与闰土儿时真挚而又短暂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编者意图

《少年闰土》这篇文章之所以没有被删除,依我之见,不只是这篇文章是一个经典,更重要的是从文章内容中折射出儿时的快乐和纯洁,文章可以给孩子们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的背后蕴含着纯粹的快乐,一个人在儿时是不是也需要这种环境这种氛围的熏陶,另外,这篇文章写作手法特别是对人物描写的手法上,有好多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设计基点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四次活动——

第一次活动:人物形象素描评析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抓住以上这段话,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先(写景),突出了色彩美,
再(写人),突出了形态美。

第二次活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沙地捕鸟:有趣(聪明能干)
海边拾贝:好玩(见多识广)
看瓜刺猹:惊险(机智勇敢)
看跳鱼儿:奇妙(知识丰富)

以上内容侧重于学生的想象,有好多情景距离现在孩子的生活很远,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还原生活的原型,必要时可以师生演一演。

第三次活动:课文片段精读赏析

      1、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fù)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2、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教学时也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读,自己找出喜欢的段落,赏析。

第四次活动:写作拓展深化运用学文就是为了用文,给孩子们留出5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童年最美好的情景,也可以用绘画的形式,用口技,用表演的方式,让闰土再次“重现”。

谈谈《少年闰土》的教学设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