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宝玉读书感悟打卡专题读写方法论读书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一-重新梳理了这本书的主线逻辑

2018-07-04  本文已影响22人  小玉谈个人品牌

1.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

《学会提问》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搁置了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了。是去年五月时,樊登读书会寄给我的“推广大使”的礼物。同期寄过来的还有另外几本,像《母爱的羁绊》、《知道做到》...我发现,不是自己买的书,就不是当下的阅读刚需,很容易被搁置起来。

这本书我是偶然一次,在整理书柜时发现的。正好那时正在做阅读类的主题书单,对每一本书籍脑海中都打了很多问号,形成了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质量如何,能不能达成我最终想要的结果,却是很难说的。因此在看到《学会提问》这本书时,我理所当然的觉得这是本能解决我当下困惑的书,马上抽出来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学会提问》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的尼尔.布朗,另一个是斯图尔特.基利。尼尔.布朗本身是一个经济学教授,自己写过很多数据和论文,不过他自己对批判性思维一直很重视,也一直在这方面进行着研究。他一直担任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的主要发言人。除此之外,他还致力于批判性思维的培训和推广。

《学会提问》这本书,出版至今已经有三十年了,期间再版了十次,次次畅销。它在豆瓣上获得了8.6分的高评价,同时还获得了国内众多大佬的认可和推崇,其中就包括了李开复、潘石屹、俞敏洪...

李开复在为这本书做推荐时说道: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我的回答是:1)多问‘how’,不要只学知识,要知道如何实践应用;2)多问why,突破死背知识,理解为什么是这样,之后才学会了;3)多问why not,试着去反驳任何一个想法,无论你真正如何认为;4)多和别人交流讨论,理解不同的思维和观点”。

潘石屹针对“提问”发表了这样的观点:

“提问题比回答问题更启发人的智慧”。

毫无疑问,大佬们都把“提问”这个事情,放在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尽管我们受教育的十几年里,一直遵循的都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然而在今天,我们需要打破这样的常规思维,学会提问。

2.这本书通读了一遍,发现毫无头绪

在第一遍通读完这本书的目录后,我是比较没有头绪的。感觉作者像是把很多概念和观点打散了放出来,并没有一条很清晰的主线逻辑。而每一章都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体系。

读完了前面三个章节后,发现这本小书虽然很薄,字数也不多,但是每一章的难度都真的不小,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烧脑。后来去豆瓣上搜了一下别人的阅读评价,才发现,这本书当初写的时候就是给美国做大学课程教材而写的,和其它面向大众阅读的畅销书比,干货太多,难怪阅读起来如此烧脑。

这本书的目录(明线)是这样分布的:1 学会提出好问题--2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3 理由是什么--4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5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6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7 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8 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9 有没有替代原因--10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11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12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仔细思考发现,《学会提问》整本书是一个关于关于论题、理由(论证过程)和结论的话题。你看,第一章节,告诉我们要学会提出好问题。第二、三章节给了我们论题、结论和理由的概念。之后的所有章节,都跟论证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关。这时你可能会想,这些所谓的结论、论证、论据(理由),跟本书的“学会提问”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中间有没有一条桥梁?

bridge

3.通过关键词,找到这本书的暗线

想到这里,思路渐渐明晰了起来。再看看这本书的封面,赫然印着“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几个大字。是啊,学会提问,跟批判性思维有什么关系呢?这本书,是不是不仅仅是浅显的教会我们“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而是阐述“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才发现了这本书贯穿始终的一条暗线,那就是--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为什么要学会批判性思维?以及怎么样才能学好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中,有哪些坑要注意的?

是的,走到这里,思路渐渐清晰了起来。

下面,就是带着这条清楚的“暗线”,继续走进这本烧脑的小书。

《学会提问》主线逻辑框架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一

齐悦梦想社群更文第二十四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