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教育有理论道

与其在别处仰望 不如在这里并肩

2018-09-10  本文已影响506人  丰富的安静tt


高考语文147.5分,孙婧妍的语文老师南红英带给我们怎么样的思考?


                                       

  南红英为什么让我们仰望?

1.她遇到并点拨了一个好学生,有均分125的骄人成绩。

        五十好几的南红英老师开始引起行内人士的普遍关注是因为2013年 她的学生孙婧妍语文考了恢复高考以来空前绝后的最高分147.5分,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录取。当年的北京十一学校贴吧就有帖子说,南红英要红了。学生成就老师,已经在很多人身上得到印证。在南老师这更是如此。在此之前,准确说时至今日,南老师也不过是北京成百上千个骨干教师之一。南老师说:“你的理念和做法一定要在学生中有人响应并执行,而且很快见效。哪怕这样的学生只有一个。因为必须有人印证你的办法是有效的,你的教学改革、教学策略才有说服力,才会被信服。所以,你一定要找到这样一个人。”是的,革新之路总是艰难、孤独、冒险的。就像牺牲生命带领族人走出丛林的丹柯,一路上遭遇了太多的不理解、猜疑甚至抱怨、憎恨。

        孙婧妍一举成名,曾经一度遭质疑的南红英授课方式也很快被正名。125分的均分,和高出同年级3-5分的成绩,让怀疑的声音从此消失匿迹。她开始作为名师被推崇、被追捧甚至被膜拜。

2.她具备人大古典文学研究生的底子,有宽阔的知识背景。

      当被问及面对高一的孩子《林黛玉进贾府》该怎么教时,她思索片刻说:“那就先从中西方的叙事方式开始吧,再说说《红楼梦》本身的叙事。让他们了解“故事”和“情节”有什么不同,东西方叙事有什么不同-----”诸位:有多少老师知道故事与情节的区别,东西方叙事的差异?更不用问,有多少人想过教《林黛玉进贾府》要给学生铺垫这些知识了。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里,南老师提到了很多写作学、语言学、符号学、文艺批评,元认知等理论和学术观点。这里面有哪些我们是熟悉的?有没有之前从未听过的?(至少,我听到有老师在问“元认知”怎么写。)即便了解,听说,又有几人明白她所言的聚合、组合关系,隐喻、转喻话语方式,共享的表意系统?

        她打比喻说:“不能以为今天给他个钉子,明天给他块木板,这样每天学一点点,突然有一天他就能拼出个飞机模型来。我的办法是一开始就让他玩飞机模型。”南老师的前提是:老师们,首先我们自己得知道得熟悉得能灵活地“玩各种飞机模型”。没有建构飞机模型的理论、没有大量拆卸、拼装各种飞机模型的经验和方法,我们拿什么教我们的孩子?面对高考我们心中有数吗?我们是游刃有余的解牛庖丁吗?

3.她能列举几十上百篇诗文做案例分析,有可操作的有效策略。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语文高考当中最为重要、最有难度、最富区分度的内容之一。素质教育强调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人文情怀的塑造,这些都与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息息相关。南老师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阅读的过程,一方面是对既有文字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在大脑中对所获信息进行抽丝剥茧式加工的过程。理解的过程,一方面是分析的过程,即对字、词、句、段、篇五个层次所承载的信息进行体认与解悟的过程;另一方面是综合的过程,即在准确把握文本含义的基础上,对其主旨大端进行抽象概括,对其中心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对其价值情怀进行切身体悟,对其文化意涵进行探索评析的过程。而几乎所有的文本都有“能指”和“所指”两个层面的意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穿越能指的丛林,挖掘所指的宝藏?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南老师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大量的诗文研读总结了了以下三种语文阅读标准化策略,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平常的大小考试,学生的阅读理解部分,分数都是最高的。2013年的高考,33位学生的语文平均分达到125分):

策略一、把一首诗、一篇文章变成一句话的语言学式解读策略

策略二、把一首诗、一篇文章变成一个形象的文学式解读策略

策略三、把一首诗、一篇文章变成一个现实诉求的解读策略。

      换言之,这套阅读策略,即是在语言学(准确读懂“能指”)、文学(将“能指”透析至“所指”)、现实(将文学世界的“所指”嫁接至真实世界的“所指”)三个维度上,建构阅读过程,指导阅读活动。

      在有限的时间里,她只给我们重点介绍了第一种阅读策略,并分享了她教学生快速捕捉文本核心信息的“直线二元切分法”以及写作时的“起承转合”思路。现场案例分析的效果已经让我们震撼了。我翻阅听课笔记,粗粗计算了一下,两个小时里,她提到了30多篇诗文,展开剖析的就有近20篇。有教材篇目,有历年的高考选文,更有她寻找搜罗的有明显类型归属的典型文本。这些篇目不是独立、凌乱地存放在她得头脑里,而是已经清晰地归类整理过的。用南老师自己的话,它们分别属于某个共享的表意系统,有着同一个组合关系,是一个个“文章群”。

        就像南老师跟我交流时所言:“如果把学生的脑子完全当成黑板来写字,不用这样教,只要把专家的现成的解读意见发给学生就好了。但如果把学生的脑子一部分当成黑板,一部分,准确讲是大部分,当成是土壤,那么,就最好只简单写一点东西在黑板上,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可以生根发芽的种子,种进自己的土壤里。自己孕育,自己长大。”为了给学生播撒有生命力的种子,她要在庞杂的诗文中梳理出明了、有效的理性工具和阅读策略,为此要熬多少个夜晚,要研读多少篇例文呐?


      在现实面前我们能做些什么?

1.多下点“笨”功夫,在“应试”面前“有所为”。

      在回答一位老师的提问时,南老师颇为激动地说:“我们一定要守住自己的阵地,要让大家看到我们还是能做点什么的。”很多老师也许都不记得南老师说过这话,更不理解她这话背后的多重意味。多少年来,准确的说是1997年《北京文学》《人民日报》等引发的“语文教学大讨论”以来,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问题就被提到了公众视线里。吕叔湘先生那一句“10年时间, 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让语文教学低效无效的话题纷争至今未曾休止。抛开生活应用领域,单就高考应试而言,语文教学的成效也是少有让人满意的。甚至常有“教不教一个样”“少学一节课、一个月也没关系”,“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考高分纯属运气”等言论。有时甚至连语文老师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作用。

        可是,南红英老师所带学生每年均分在120以上这个事实让我们不得不相信,面对“应试”我们语文老师是能“有所为”也应“有所为”的。这个“所为”包括方方面面,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用你的示范和策略让学生相信“考试”是可以“拿下”的,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重拾热情和信心。

        当然,我们还得了解学生的认知前提,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要用适当的手段组织教学,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担负起解疑解惑的重任,要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们必须研究考试、探寻考试、命题规律,研究答题策略和程序。我们不能和学生站在同一层面、共时性地参与备考复习。我们应该有顶层设计者的全局规划和认知。就拿语文阅读教学,它是一项能动、双向、综合的教学实践。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或者引导学生寻找分析方面的策略,也就是文艺理论武器以及理性工具,这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产生深刻持久和强有力影响的做法。如果没有阅读策略的建构,没有教会学生建构正确的阅读心理活动,根本无法避免浅层次的阅读,无法避免读不下去、读不懂、瞎读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应教授给学生理性的阅读策略、阅读技巧,另一方面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进行主动理解、创造性的理解,最终在内容、内涵与价值观三个层次上全面深入读懂文章。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守住自己的阵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学习“南老师”们共同的一个经验“多下点笨功夫”,多研究点案例、提炼些方法、总结些规律。

        想想我们自己,多少问题和困惑面前,我们是用图省事的心理来解决和应对。我们用教参和名家的文本解读结论代替自己的文本解读过程,用现成的“备课大师”教案代替自己的教学设计,用各种资源网的试题代替自己的考练检测卷。有人会说,这不很好吗?节约老师的时间,而且巧借的这些资源绝大多数时候比自己冥思苦想原创出来的有质量和信度,何乐不为呢?是,确实有些道理。可是,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读文、做题、命题过程中的困惑、纠结、矫正、顿悟等经历和体验,我们怎能清楚这其中的种种问题情境,怎么准确把握学生们需要我们提供什么,解答什么。就像夏校打的比方,我们只知道课堂上“给药方”,却不问“什么病”,怎么可能对症下效?是啊,如果只是给个答案,要老师作甚?如果光做题就能提高成绩,要老师作甚?如此想来,很多时候我们弄巧成拙了。过程中的投“巧”造就了结果的“拙”。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该有一种沉潜的姿态,静下心来下点“笨”功夫,做点“真”研究。要知道,聪明的人,成功的 人都没少下笨功夫

2.多读点“杂”书,在忙碌之余存点干货。

      在一个孩子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中,语文扮演着保姆和导师的角色,它不仅教授语言和逻辑,还传递价值观和信仰,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其人格和心性的塑造,其内心浪漫和诗意的诞生……这些任务,一直是由一门叫“语文”的课来默默承担的。

        语文的能量,比想象中要大得多。古代只有一门课,即语文课,那是一门人生课,一门教孩子“做人”的课,把“人”做对、做好、做美,提升做人的成绩。它里面盛放的,是人的故事,是自然与伦理,是情感美学和理想人格。语文,是天下最大的课堂。于之而言,几无“课外书”之说。

      语文课,本质上即阅读课。发现语文之美,是热爱语文的密码。学习语文的最好路径,是“旅行”式的阅读,要移动,要“广游”,当你积累了丰富的精神地理,当你领略了足够的心灵风光,你自会清楚每一段里程的意义,你才有自己的鉴赏力和感受力。语文老师应成为汉语世界里的旅行家和鉴赏家,你是什么,语文就是什么;你有多大,语文即有多大;你有多美,语文即有多美。

        所以,语文老师不能只是“说语文”的人,“谈论语文”的人,而应该是一个“做语文”的人。现在语文教学效率低,学生语文成绩差说到底有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很多语文基本功不好的人在教语文。天天对学生“说”语文,就是不“做”给学生看。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作用是示范。如果没有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没有总结出如何解读这个文本的具体方法,所谓的教学方法、问题设计实际上都是不值一提。阅读教学的关键是教师个人对文本要有具体的解读过程、解读结论,没有这个前提,其他都是瞎谈、空谈、假谈。直接地说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能“复制”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和解读结果。

        因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首先要丰富阅读。要让自己有点“干货”。我指的“杂”书,不是消遣娱乐的“闲”书,更不是图片精美、纸质土豪的“杂志”,而是视野、格局和配方。

      现在有不少老师已经常年不读书了,支撑他的还是很多年前在大学里读的那几本“著作”,和曾为学生时道听途说的那几套理论。著名作家王开岭就认为当下孩子的阅读负担很重,但视野不够辽阔,格局偏小,资源配置和作业设计不合理,同质主题、情感类软文侵占了孩子太多时间。尤其在现代价值观的提供上,缺失项较多,没有及时和社会生活同步,比如食品安全、环境伦理、动物福利、个体权利、公民意识、人道主义、社会正义等话题。这些问题跟我们语文老师似乎脱不了关联。所以,老师们,我们得时刻提醒自己“日日耕耘,别忘了播种”做题、命题、改题,备课、上课,我们忙忙碌碌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个但是,我们播撒了新的种子吗?

      南老师所在的北京十一学校,有上百个人大、北大等名校的硕士、博士,近几年实行走班制后,每年要有近20个岗位被替换。学生不喜欢你的课堂,你就没有讲台,只能到图书馆或实验室等部门打杂,或者学校帮你联系其他单位做文秘或其他。就是这么残酷。竞争机制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50多岁的大妈还是20多岁的小伙。南老师说:“几乎每天都有北大、清华、中科院、人大的学生来试讲,实习。”在这样的环境下,谁停下学习的脚步,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替代的人。

        再忙碌也要“播种”,再辛苦也要积淀,再安稳也要想想明天,往前看十年二十年。我们一个同事说“努力工作就是学习”,其实还真得看,我们在哪努力,怎么努力。只是付出了时间和精力“耗”在这里,进行简单的重复劳动,做一些复制粘贴的机械活恐怕学习进步不会太大。

3.得有大格局,做真正有“我”的知识精英

        有专家说,当下中国的教师专业发展被局限在一些“形而下” 问题的纠缠上,缺少“形而上”的引领。造成教师专业发展与全面素养提升的失衡,发展的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的失重,对专业理解和把握的失偏,理念价值与技术价值取向上的失序。这是因为教师专业发展还缺少一种大视野和大格局,限制了教师的深发展和高提升。

        孟德斯鸿说过:任何他人的建议或意见都无法代替自己内心强烈的呼唤。但当下教师的外部动力很强,内在动力却不足,一些教师常处在“被发展”的状态,久而久之,“被发展”不仅是未发展,还有可能倒退。我们的校长几经周折请到了南老师,可是有多少老师真把这当成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呢?

      很多教师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我们不缺理念, 缺的是技术;确立、拥有理念较为容易,而把握上课的技术很难;把握技术比确立理念更重要,也更紧迫。所以,在他们看来,很多的专家、教授讲座徒有好听的套话、正确的废话,操作不了,学不来。总希望有拿来就用的法宝。这样的看法和要求有其合理性。但实际上,技术的第一个特征是文化问题,许多技术问题、行为问题的背后其实是理念问题。就拿南老师介绍的“直线二元切分”法而言,这样的阅读策略和技术,你拿来用得了吗,如果没有元认知理论,没有语言学基础?这是一个讲科学的时代,任何技术、技法的背后都有强大的科学的理论支撑。理念的真正确立,可以促进教师改变技术、创造方法。过于重视、追求技术,可能造成理念价值的失落,造成价值体系的失序,这一问题尤其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衡量知识分子的主要标准绝不仅在于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与职业相关的专业能力, 而在于对自己职业的超越,在于崇高的理想、自由的意志、社会的良知、批判的精神和能力、追求和维护的价值,等等。这就是要超越对自己职业或艺术流派的偏爱和专注,专注真理、正义和时代趣味这些全球性问题。而精英,是有思想的行动者和建设者,有自己的较高要求而不随波逐流的人,从改造自身开始促进社会进步的人。真正的知识精英一定是一个有“我”的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去平庸化,去弱智化,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建立自己的教育教学立场和主张,形成和彰显自己的“风格”,要有自己的独门绝招,敢于“亮剑”。总之,要有一种大视野大格局,寻找、发现、塑造这一个“我“。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优秀都会有其缺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告诫我们: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才能让自己更加杰出更加优秀。我们教师应该以一种俯瞰世界的角度,以一种放眼世界的视野,以一种统揽全局的态势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教育,因为“坐井”只能“观天”,“画地”只会“为牢”。视野狭窄、目光短浅的教师其前行必然是举步维艰的。因此,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一起在这里并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