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言菊语】关于《教育的目的》的思考(一)
近段时间在学习群里爱读书的朋友,都在深入研读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这本书。虽然之前也已经读过这本书,但总觉得好似云里雾里一般。经过一道共读聊书吧会长党玲芬老师的引领,我重新捧起了这本书,这次阅读好像有豁然开朗之感,正像党老师所说:“在教室里做新教育,这本书是迈不过的砍”
首先谈一谈第一章里的几个问题:这本书的题目是《教育的目的》,那么怀特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怀特海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怀特海阐释的思想不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吗?怀特海让我们必须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词“自我发展”“智力”也就是说,怀特海引用天主教说的话来说明这两点:“问题不在于他们18岁时怎么样,重要的是他们之后成为怎样的人。”是啊,教育不是一段短途赛事,而是一场马拉松赛式的长途跋涉。
那么是什么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怀特海说:“某些学校在某个时期,充满天才创造的活力,人才辈出,然而不久,就开始陷入卖弄炫耀,墨守成规。原因在于他们的大脑已经被呆滞的思想塞满了。怀特海认为,是呆滞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怎样避免呆滞的思维形成?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呆滞的思想危害是什么?就教育而言,充斥呆滞思想的教育不仅没有用处。而且,最大的害处是具有腐蚀性,进而这种腐蚀性发展成劣根性。所以,我们要教授儿童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老师所需要的就是保护孩子们天性中就有的好奇心,进而表扬他们提出问题,启发创造性思维。不是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育,更不是打击学生独立思考,限制他们的追求真理,海阔天空的思想自由。这让我想起印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拉曼成功的故事,正是拉曼能够在已知中寻求未知,保持好奇心,最终站在了物理学奖的领奖台,获得了最高的荣誉。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这个问题。怀特海说:“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没有比轻视现在对年轻人的危害更大的了。”“所谓知识的利用,是指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断力,锻造其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特殊事例做出遇见。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各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
第五个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树林?要想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树林?首先,要记住一种思维训练方式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儿童。其次,不要奢望一次出色的演讲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激励出一个令人赞赏的班级。也就是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
最后两个问题是什么是风格?什么是虔诚的宗教性?首先风格是人类精神世界最后的道德归宿。有了风格,可以达到你未来目标;有了风格可以预见你的行为效果;有了风格你的力量得到提升。虽然现在我还不太清楚我的风格是什么,读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我当下所做的事:读书和书写。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多年以后会不会这成为我的风格?宗教性的教育是谆谆教导我们要有责任感和敬畏感,作为一名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时刻充满了责任感,就不会出现职业倦怠感,如果对学生充满敬畏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就不会满堂灌,而是自然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