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传播内容的层次性、适应
王耀华老师在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回顾与现状考察中,对于“传播什么”这一问题,得出如下启示,即:在“观”、“味”、“悟”过程中,实现“音与形”、“表情”、“意蕴”三个层次逐步深入的”层次性”音乐文化传播;传播内容的选择中,要体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适合时宜的“适应性”原则;以开放的心态来辩证地看待其传播内容的“变”与“不变”。
一、音乐文化传播的“层次性”原则
作者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谈到中国音乐审美时,曾提出过:中国音乐史上,“在对于对象进行纵深观照这一问题上,曾经有过一个发展过程,即:由先秦之‘观’,到魏晋之‘味’,再到宋代之‘悟’”。并且指出:“综合观、味、悟,恰好可用这三个概念来描述中国音乐美学欣赏的三个阶段。
二、传播内容选择的“适应性”原则
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的过程中,对其内容的选择是无比丰富而范围宽广的。面对着如此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我们应当秉承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适合时宜的“适应性”原则,对之进行认真遴选,以适应世界各地受众的需求。
1,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指的是要按照各地区各国家的音乐审美习惯,根据他们对中国音乐的熟悉情况、兴趣爱好来选择传播内容。
2.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就是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中,要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选择不同的传播内容。当代日本人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选择了二胡,其原因除了媒体的宣传、音乐产业和音乐制作者的作用、中国音乐家的作用之外,还在于二胡的哀愁性抒情音色与日本人喜好哀愁音乐的感性相吻合。因此作者认为,在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中,我们应根据对乐器音色的选择性喜好,有重点地传播中国传统音乐。
3.适合时宜
适合时宜,指的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国际传播推广的内容要适应时代的需求,与时俱进;同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以期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传播、受容的三种类型和传播内容的“变”与“不变”
作者列举了中国音乐传统中融合发展的前例。作者提出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宽阔的胸襟来看待其传播内容的“变”与“不变”,因为能够把中国的音乐曲调拿来“变”,本身就说明他国他民族的民众喜欢该曲调。变化程度越大,证明传播影响越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并不是不变的、变化少的就不好。
整篇文章主旨是提倡用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态度来对待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通过传播来增进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音乐文化的相互理解,增进人类的文化认同,尊重音乐文化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