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语》学习492-493
子张篇第十九·二一(492)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钱穆译】子贡说:“君子有过失,好像日蚀月蚀般。他犯过时,人人可见。他改过时,人人都仰望着他。”
【杨伯峻译】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好比日蚀月蚀: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每个人都仰望着。”
【傅佩荣译】子贡说:“君子所犯的过错,就像日食与月食。犯错的时候,大家都看得到;更改了以后,大家依然仰望他。”
日月之食,日食,月食。更,改。
日食、月食是天文自然现象,在这里比作君子之过,是说君子之过像日月食那般明显,不加文饰,可对应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8》)也说君子之过可像日月食那般能迅捷改正,重现光明。
没有人永远没有过失,但有过失不掩饰,能改正就是君子作风了。切忌像小人般百般掩饰,有过不改。
子张篇第十九·二二(493)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钱穆译】卫国的公孙朝问于子贡,说:“仲尼那样的学问,从哪里学来的呀?”子贡说:“文王武王之大道,并没有坠落到地上,仍在现今活着的人身上。贤人认识了那道之大的,不贤的人认识了那道之小的,他们都传有文武之道。我们的夫子,哪里不在学,而且谁是他固定的常师呀?”
【杨伯峻译】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道:“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散在人间。贤能的人便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只抓些末节。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
【傅佩荣译】卫国的公孙朝请教子贡说:“孔仲尼在何处学习过?”子贡说:“周文王与武王的教化成就并没有完全失传,而是散落在人间。才德卓越的人把握住重要的部分,才德平凡的人把握住末节的部分,没有地方看不到文王与武王的教化成就啊。我的老师在何处不曾学习过?他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文武之道,周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道理。
本章的问题是“孔子的学问从何而来?”或者说“孔子是怎么学习的?”我们看子贡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他说夫子之道来自文王武王之道,这些道并未遗失,而是散落人间。贤人认识了大道,不贤的人认识了小道。文王武王之道到处存在,他在哪里都学,而且没有固定的老师。还记得孔子“闻其政”子贡是怎样回答的吗?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10》)孔子能闻其政是他温、良、恭、俭、让才得到。我们再看看孔子自己怎么说,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19》)孔子说他自己好古,敏以求之。
道在圣贤的身上,如果不向古之圣贤学习,则不知道这些道出自何处。如果不向现今之圣贤学习,就不知道这些道确确实实存在于这些人身上。所以说道无处不在,但只有自己好古敏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才能获得学问。也只有善于学习,能融会,能贯通,能温古,能知新,才能自成大师。
唐代韩愈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三人行,则有我师,师也不必贤于弟子,所以有了这样的理念,孔子到处学,而且学无常师,才成一代至圣先师。
今天我们的每一个人,为学,为师,都可以此为座右铭,到处学,跟不同的人学习,博学深思,日积月累,才能学到真正学问,才能成为真正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