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工作坊“作文教学”

“读”后而感 “读感”结合——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写读

2020-02-29  本文已影响0人  诗菱

                  李红艳 2020.02.29

        孩子们,隔屏相见,感恩你我安好。春回大地时,我们无法兑现寒假临别时校园再见的约定,无法像往日那样欣赏大家寒假的读书成果。但我想,年少的你定然在书韵墨香里遇见了最温暖、最动人、最留恋的文字与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运笔为墨,把你阅读的收获以读后感的形式呈现出来吧!

      【写作指导】

        一、何为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在深入领会原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表现手法或某一感兴趣的问题等提出自己看法,表明自己见解的一类文章。通俗的说,就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总会有些体会或感想,把这些写下来,就成了读后感。

          二、读后感的特质?

          具体来说,读后感包括“读”与“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感”因“读”而触发;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没有“感”也就不能说“读”懂。

          三、读后感写作的一般结构:引—议—联—结

          A: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的开头应当适当引述原文,也就是交代“感”从何来。引述原文可以对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直接引述,也可以对原文加以概括进行间接引述,也可以两者兼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

          B: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议是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对“读”进行一番评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把感受最深的一点,用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C: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自己的感受如何获得其他读者的认同和共鸣,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联想和生发、去印证。首先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从这部作品中获得的感受让你联想到了阅读过的其他哪些作品?同一个问题其他作品的观点如何?和其他作品相比,这一部有何特色?思路打开,浮想联翩,选择相关内容去书写,让读者不知不觉间认同你的想法。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社会现实,自己曾经有过哪些类似的经历?作品反映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联系要具体、恰当,要有针对性,突出时代精神,体现时代感,从而引起读者共鸣。

          D: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四、写好读后感的4个技法小锦囊:

          1、写一个好题目:好的题目能夺人眼球,推荐使用“主标题+副标题”的格式,主标题表达自己最深切的感受或者观点。例如:生命的歌者——读《昆虫记》有感。

          2、选一个真感点,精读作品,由感而发:在写读后感之前,我们要走进作品,读懂看透,全面准确把握作品主题与情思。选取作品中所谓“动人心的呼喊”,准确鲜明的摆出自己的“感点”,切记大量抄原文,有读无感,模棱两可、吞吞吐吐。

          3、从作品出发,联系生活:写读后感,不能就事论事,而要打开思路,展开联想,可以有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用自已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用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来佐证自已的感受,从而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留一个好结尾,意味深长。如果可以,营造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写作要求】以寒假所读书目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路遥《平凡的世界》为对象,完成读后感一篇,也可以选择其他所读内容。

        孩子们,武功最高境界讲求“以有法为无法,以有限为无限”;书法之最上乘也是“不拘章法,听由心灵之挥洒”。文章区别于武功、书法,又与武功、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林语堂先生有云“文章无法”乃是最高境界。作为初学者,我们需要掌握读后感写作的“引议联结”一般结构,慢慢浸润书香,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后,自然能跳出结构,文思飞扬随心所欲了。

【写作实践】

                          我的答案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8.4袁佳鑫

        “世界完美之处,便在于它的不完美,有缺陷方才有可能”,这是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篇章中的句子。初读这句话感觉很是矛盾,令人疑惑不解,细细品之却发现其中蕴含着的大道理。

        一个人只要能跨越黑暗、迈过坎坷,定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夜深人静时,我久久回味其中,想起了霍金,一个我最喜欢的物理学家。更多的人喜欢他是因为他那些显赫的成就,而我却欣赏他坎坷的一生。21岁,不幸患有运动神经细胞病,当身边所有人都为他的处境而感到悲哀时,他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对突如其来的病魔说“不”。医生曾诊断他只能活两年,但他却一直坚强地活了下去。一场手术后,他的《时间简史》轰动世界,再往后的数十年里,他几乎全身瘫痪,依附轮椅,身体能动的地方只有眼睛和三根指头。残缺并没有阻挡他精神世界的完整,“彻底认识宇宙,宇宙有无起点……”,霍金始终用勇敢、坚持、乐观地去寻找自己的答案。这也许就是朱光潜先生书中所说的“缺陷”和“可能”吧。

        秋季运动会前,在伙伴们的怂恿下,我报名参加了学校6公里30分钟的“奔跑着”活动。没有运动特质的我,每天放学后,都用奔跑为那场比赛做着努力。运动会上,枪声响起,6千米,30分钟才算及格的挑战,让大家跑得都十分谨慎,15分钟后比赛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身边的队友越来越了,“啊……”已经两腿发软的我突然摔倒了,眼泪不争气的夺眶而出,想到自己昔日的努力,拖着那条已经感觉不到疼痛的双腿,我又出发了……比赛结束后,平日严肃的父亲露出了强忍的微笑,当他终点拥抱我的那一刻,我分明看见了他眼角的泪水。他把那块属于“奔跑者”的“金”牌挂上了我的脖子,语重心长的说:“这,就是你的答案,孩子,我为你骄傲!”。

        世界完美之处,便在于它的不完美,有缺陷方才有可能。成长的路上,不完美的我们总会被弄得遍体鳞伤,缺陷满满。直到后来,你才会发现,那些受伤的地方早已长成我们身上最“硬”的铠甲,为我们披荆斩棘,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教师点评】小作者用读后感的基本格式,给我们呈现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文章朴实无华,字里行间情词恳切,条理清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