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稿
这首诗歌教学给了我很深的感受,整堂课犹如是一首琵琶曲,情之一字,把握恰当准确,引人动情。
1.情景——疑震全场不敢言。六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向少年的过渡时期,此时自主,自立的想法已经在萌芽!课堂一开始,孩子们虽然坐在位置上,但却精神不佳,想来他们一定觉得课文早已预习,这堂课已在自己的股掌中,听或不听没什么大碍。谁知,老师竟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甲骨文字抛出。这可惊呆了一群小伙伴,课堂氛围顿时将成冰点,大家有的人满脸不解,有的人犹犹豫豫!而随着课堂氛围的安静,教师的课这才精彩上映。
2.环节——层层深入道深情。本堂课教师安排孩子们,从字的理解扩展到诗的理解,从诗的理解扩展到对主人公的情感理解,又从对主人公的理解扩展到对百姓的同情与对战争的憎恨。对整篇诗歌进行了升华。在听课时,不同的学生对诗文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是教师很好的让大家殊途同归,比如说在回答老师,饭是怎样的的时候,他们各有各的说法,有的说饭是苦的,有的说泪是冷的,有的说泪是咸,但是最后他们都明白战争是残酷的!主人公的命运是悲惨的,尤其是课堂的结尾,同学们齐声大呼“反对战争”给听课的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一笔。
3.特色——细节短短诗成行。本堂课教师语言优美,设计新颖,从细节之处一步步引导学生们走近文本。在字的理解的环节,教师注意讲授,征的含义,以及累累多音的辨析,让孩子们对诗歌有了初步印象。紧接着在诗歌讲授环节,教师用连续排比,缓缓深情的讲授老兵离家之久,老兵心情如何!将同学们的情感与老兵之情紧紧相连。再最后情感升华环节,教师更是联合板书,将家和冢之间的点比做明灯一盏,引导孩子们说话。至此孩子们情感已到高潮,文章以致结尾。
4.结果——共感同生印象深。“作者其实是在未来,过去与现在寻找共感。”如果孩子们能对一篇产生感情,或者说读出感情。那这篇文章即达到了出世的意义。而孩子们动情的声音和美丽的佳句,早已表明他们对此诗产生了共感,由此可见,这堂课无疑是一堂成功的课。可不是吗,家离孩子们那么近,虽然没离过家,但到底情在心底,由人一挖,由字一引,即如黄河之水天上而下!有情的东西势必永久留在心上!我想很多年,很多年以后,在某个瞬间,他们定能想起其中二三佳句!
当然,人生难得十全十美,这里提出小小一点建议,舂字,的讲解过于抽象,出示图片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