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微尘哲思读书

什么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17》的学习

2019-08-21  本文已影响9人  背后国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钱穆译】先生说:“由呀!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时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

【杨伯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傅佩荣译】孔子说:“由,我来教你怎样求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求知的态度。”

最后一个“知”字,杨先生译为智慧,值得商榷,钱穆根本就没译,傅先生译为“求知的态度”,这个字在这里就是求知的意思。

由是谁?由就是仲由,字子路或季路,刚烈耿直,信诺忠职,性格鲜明,是孔子很喜欢的学生之一。针对子路爽直的性格,孔子直白告诉子路求知的态度,因此留下了这句千古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求知严谨的态度。

现代人都好面子,总表现出知道的不比别人少,对自己未知或陌生的领域常常指手画脚品头论足一番,免不了闹个笑话。现代择业的竞争也逼迫人们多学一点东西,这没错,但请真诚些,对自己不专业或根本没把握的地方请保持谦逊的态度,有可能此时的无知更显出你其它地方的有知。

有人说,什么都懂的人往往什么都不懂。

【再读补漏】近学习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的讲座,他对本章提出新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妨拿来探讨一下。

他说本章应该这样翻译:

孔子说:“仲由啊,我来告诉你什么是求知!知道你应该知道的,不必知道你不需要知道的,这样才算是求知。”也别说,这样的解释合情合理,完全没有牵强附会。为了证明这个解释的合理性,他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樊迟学稼的故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4》)

他认为,孔子没有正面回答樊迟的问题,并且在这里斥责樊迟是小人,就是因为樊迟在他不必知道、学习的东西上下功夫。孔子明确告诉樊迟,作为一个士族,完全没必要在时间、精力浪费在稼穑上,稼穑之事,自有应该学习的人去学习,你只要好好跟着我学习做人的道理就行了。

这个故事能很好地印证鲍教授这样解释的合理性,接着他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我们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内篇·养生主》)

庄子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无疑很危险。既然如此,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没有了。同样也可印证鲍教授的解释,因为人真的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真正智慧的人是去了解、学习和掌握自己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鲍教授的解释是合理的,但我们是不是就认为他一定正确呢?当然不行,因为正确的解释不在我们后人的训诂、注疏、揣摩和推理中,即使我们的训诂、注疏非常合理,揣摩和推理非常高明,但真正的意思应该在原作者那里。那是不是我们就找不到正确的解读呢?也不是,对古人的解读我们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要在乎对错,而在于我们是否吸收里面的思想以及这个思想带给我们的影响。

刚刚故去的曾仕强教授曾经也对本章提出他的见解,他的解释更加标新立异,与一般的解释更是大相径庭。他是在解读《易经》时讲到这句话的,他说本章讲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意思就是说我知道,发现你应该知道,我就告诉你。我知道,但是我看到你,觉得你不应该知道的,我也说我不知道。

这样解释可谓独辟蹊径,当然也有其合理性。我们中国人平常在生活中亦是如此,你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如果觉得一件事他应该知道,那么你就说你知道,然后把这件事说给他听。但是如果他不知道这件事更好,那么就算你知道,在他的面前也要说自己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这不是中国人的狡黠,这只能说中国人对阴阳之道熟谙于心了。

当然我们在这里也不能说曾仕强教授的解释一定正确,还是那句话,对于古文篇章,尽量尽可能多的了解其本意,然后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就可以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