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画面感的两个层次
众所周知,对于描述性语言,产生的画面感强还是弱,是考量语言优劣的重要标志。画面感强的语言,总是好的语言。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这是画面感弱的语言——夕阳当时状态如何?乌鸦是一只还是一群?如何归巢?都描述得不明确不清晰。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这样的语言画面感就强多了——“夕阳斜照西山”有了西山的参照,有斜斜的夕阳光,夕阳的位置及背景便较为明确;“点点归鸦”,准确清晰地勾画出高远的天空中出现一群恰似一些黑点的乌鸦在移动的样子;“急急匆匆”,刻画出归鸦们争先恐后、在天幕中上下跳动的动态,且以拟人化手法表现出归鸦们的神态;“朝窠里飞去”,言明了归鸦的动作和运动方向。——这个句子呈现出的画面是那么生动,那么唯美,那么迷人!
其实,同是这个画面,也可以这样描写:西边的太阳快要接近西山,泛着红光的天幕中,一群乌鸦正纷纷朝它们的巢里飞去。——这样的描述也算得上有画面感,只是有“大白话”之嫌,没有日本大作家清少纳言写得那么准确,那么凝练,那么生动,那么富有美感和情趣。
可见,语言的画面感有两个层次:一是表述明确,画面清晰;二是描述准确,画面鲜活。
笔者发现,在统编版教材里,编者在编排练习时就分清了这两个层次: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只要求做到语言描写画面清晰;到五年级时,则要求语言刻画出的画面既要清晰,还要力求鲜活生动。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后面有一个“小练笔”:从下面的图中选择一幅,写几句话。
这是一道拓展性的仿写练习。仿照课文三、四、五段的样子写写体现海岛美丽富饶的其它图景。
在画面描写上,课文第三段就是一个极好的范本,画面清晰,景物美丽而有趣: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我指导学生选了第四幅图来仿写。让孩子们注意到:第一,画面的主体是漫天飞舞的海鸥,多得数不清;第二,它们在捕食或漫游;第三,它们的姿态和动作各异。仿写的着力点是写清楚这个画面——海的上空一大群海鸥的动态。有学生写道:
海的上空是海鸥的天下。数不清的海鸥在漫天飞舞。它们伸展着狭长的黑中带白的翅膀,或盘旋,或滑翔,或俯冲,或翻飞……有的贴着海面准备捕食,有的在高空发出声声欢叫。
在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的“词句段运用”里,也安排了仿写练习,前面提到的《四季之美》中写夕照中乌鸦归巢的片断,就是本次练习的一个模仿范例。
对于“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这幅画面,可以这样写具体,写生动:这是一个灰蒙蒙阴沉沉的清早,天空中布满一团团大大小小的阴云,有的似乎凝固在天边,有的在慢慢游移。好像有人得罪了老天爷似的,便派出这些铁青着脸的恶煞们在空中向着人间示威,太阳不见了踪影,眼前的世界变得沉闷。
小结
• 语言的画面感来自于习作者脑海中的画面,习作者努力用文字将脑海里的画面再现于笔下,他笔下的文字就有了画面感。
• 要使语言有画面感,就必须细致地刻画景物的动态和静态,抓住景物的特点,并发挥想象把情景的样态和作者的感受突显出来。
• 有了细节描写,画面感就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