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不止》(一)最是那般情怀不能解
收到李彦国老师寄来的书,尽管已是下班时间,尽管胃的空虚已发来要美食陪伴的信号,尽管连着几日加班身子有些疲惫,但还是抵不过书的“诱惑”。
看着“愚公移山”几个字,就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这是怎样的一本书,这是怎样的一种内在动力要“移山”而“不止”?
也许有它真正的内在魅力,需要细细品读,需要一步一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回头走的脚步抵过了一切美食的召唤,“移山不止”的探究欲战胜了身心的疲惫。于是,回到办公室,静坐一隅,细细拜读。
一位年近花甲的老教师在临退休前还要出书,还要坚守在山村教育的一线,还要为家乡的前景发展而发文唤力,这是怎样的情怀?怎样的格局?
也许就是这一连串的发问,摊开此书一口气读了近百页,似乎渐渐有了答案。要不是日落西下,办公室光线渐暗,也许会继续读下去。也好,读到一百页,需要休息,需要反思,更需要摘录记下一些好词好句。
便合书起身,快步下楼,走出园门已是华灯初上。
走在路上,思绪还在书中,那份“爱莫能助”的教育感叹,那次简书偶遇佳人的引领,那种养驴做伴的不解情怀,那些大山沟里林林总总的时代蜕变……牵引着一位出生在六十年代的师者,尝过了饥饿的苦难,退耕的纠结,子女的成长、成材与分离的喜悦和孤独。然而,最终还是以“愚公”的精神像“战神”一样站在教育的一线,呵护着童心,守望着故土!

01.
此书由“商业届最会写书,写书人里最懂商机”的蒋坤元老师和某网签约作者齐帆齐写序。两位大咖都是简友,读过他们多篇文章,有时若时间空余,每天都要读他们的更文。所以这个序,读的格外认真,并且反复读了几遍。也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李彦国老师的教育情怀和多彩故事。
《爱莫能助》由李老师被借调到太行深山区的小学部代课的故事引出,有一个男孩因上厕所解不开裤带而嚎啕大哭,李老师发现是裤带系了死结,便有感而发“那时我才真正懂得作为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还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为学生打开死结,撑起雨伞,在暴雨中将其抱到厕所,才能止住孩子的啼哭。此时此刻在孩子的心里,我这个教师有点像父亲,但毕竟不是父亲。”
这是文章的开头,也是《愚公移山不止》的第一个教育故事。他写到寄宿制教育学校的变化——配备了微机,实验器材,营造了大规模办学气氛,安装了供电供暖设备,建筑了明亮的教学大楼……这一切变化和设施的完备,让人感受到教育的春风正在迎面扑来,山里的孩子也一样能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然而,寄宿制学校有它的不足,在李老师的笔下现出“唯独母爱无法配备,无法营造,无法安装,无法建筑……”
我拿起笔,在这些子句子下面划了波浪线,写到“因为地域差异,因为城乡均衡,教育也许不能两全其美!渴望均衡发展,必要逝去最真!”
当然我只是隔着遥远的大山情景写出,然而李老师却做出真切的爱的替补“:“我用红薯面做的面食,学生愿意吃,分而食之,午饭被分吃没关系,吃完再做,不就是希望老师的面团里那柔劲没爱的成分吗?”
大山里的老教师,面对寄宿制孩子的教育,有着冷静的思考,也有着爱的拥抱!
我在想,为了孩子,老师真的有时候是捧着全心来,不带走半点草根的真实写照。
我所在的城市,更近距离说,就是我所在的幼儿园和旁边的小学都是刚修建开办近两年的寄宿制小学、日托幼儿园。条件真的一流,师资也是一流,都是全市公开选考,把最优秀的老师积聚在这里,目的就是提升质量,推动均衡教育稳步发展,让农村孩子、家长真切感受城市教育的优效、优质。
当然寄宿制小学的孩子们经过近两年的学习,成绩的确比以前在农村提升了许多。幼儿园的孩子因为每天早晨来,下午就由家长接走。他们的习惯、行为、学习兴趣也比以前在农村要好很多。
尽管我们的老师们都在真心地付出,用心地教育。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成长需要父母陪伴。正如李老师在文中写到:
作为教师,实在力不存心,爱莫能助。几十年的教育学生活,让我越来越认识到:老师,有时像父母,有时像朋友,有时像领导,但什么都不是。老师,就是老师。
我理解李老师的爱莫能助,因为母爱是唯一!教育真的不能两全其美!
02.
《灯火阑珊处》一文,是李老师和简友灰索的结识故事。在这篇中,读到了李老师的幽默、低调和谦虚好学的身影。
他的幽默:“读文识人,我写评论她回复。我们闪电旋风般的认识了。我这个好修不成的人好像有了引路人。”
临近花甲的老教师还这么谦虚,还这么新时代,闪电、旋风、引路人等网络词用的恰到好处,似乎看到了他的真性情——耿直,爽快,真诚!
当然还不只这些,写到他得到灰索关于写作的鼓励,便写出:“小溪和大海拥抱,笨蛋被优秀接纳”……“走对圈子跟对人才有奔头,不曾想时至今日才走对跟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不由自主地在书的空白处写到: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成什么样的人!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优秀!
写作不需要好高骛远,只需要静下心来,用心写下。向优秀的人学习,自己也会优秀,这是实践中的真知!
做教育便也如此!

03.
《土地情节》让我了解了王金庄的历史变迁,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生活状况,梯田文化和时代变迁。也看到了,大山里的人生存不易和对故土的坚守。就如李老师的笔下: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赶着毛驴辛苦的耕作,一片也舍不得撂慌。严格地说,誓死坚守这块阵地的有两路人马,一路是走不出桃源口的人,这路人,尚未找到桃源外的出路,走出去便是死。流下来,虽吃不饱,但饿不死。另一路人是,子女或本人在外面有收入,属中产阶级或更富裕的阶层。这种人,也决不放弃土地不是为了生存,是对先祖的纪念,是属于梯田文化滋养下的本能和习惯。
我,一六十老翁,生于斯,长于斯,身居桃源,不复出焉。一生与土地打交道,和所有乡人一样,留下难以割舍的土地情节。
我感叹,朴素的文字,真切的思考,感人的行动,最是那般情怀不能解!
读《历史的记忆》感受到大山里人们生活的艰难,以至于一草一树都是生命的保证,不能有半点的糟蹋。于是有了严格的村规,保证着人们的生存。
《哎,朝那个小口,往外冲》真切感受到山里山外的世界,村里人要从那个口走出山外 ,而村外人想从那个口走进来,王金庄有了山里山外的世界。然而山里人依旧过的艰难,因为随时要注意生命安全!
还有那《何时能与荒草再见》、《生命到了这个节点》、《话说厕所》、《毛驴感言》等几篇,都同样感受到大山的生活,虽艰难,但依然坚守。因坚守,而变美好!
特别是《毛驴感言》,读出了一头毛驴在大山里的命运变迁,起初是生活的依靠,还是孩儿和老伴生命的保护者。可以说,人与毛驴同命运,共患难。
然而,随着生活的变迁,毛驴已老,只得“出卖”。其实这个现象,我也经历了。
小时候,家在农村,日常的耕作、拉磨、运输和出行,都靠毛驴。
我记得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和父亲拉着毛驴、马骡去河里饮水,回来还要填草、喂养。为的是春种、秋收要大用。
后来我考学走出了农村,走进了城市。多少次回到曾经生我养我的土地,而小时候拉过的毛驴,坐过的毛驴车慢慢变迁,一切慢慢被现代机械取代。我不知家里的那头毛驴是何时卖的?但我可以想象出卖毛驴时,父母的不舍和毛驴的眼泪!
如今这一切都远离了我的生活,农村耕作全是现代机械化。然而读到此文,我感受到毛驴在大山里的情感归宿。
一切都那么朴实,读着却是那般入心、入情!
似乎理解了“愚公移山”为何“不止”的情怀!虽艰难,但依然坚守;虽改变,但依然不舍;虽纠结,但依然面对现实!
其实,我们都如“愚公”一样,在慢慢的改变着一切,也适应着一切!
包括教育,也一样需要“愚公”的精神!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