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对错,看学生
福州市中山小学 黄小海
麻吉星教学软件最吸引人的就是二次作答的功能。这个功能通常使用在学生用反馈器第一次作答后,系统自动生成的作答数据显示正确率在30%~85%(各班可能不一样)之间时,教师对学生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后,对同一题进行再次的作答。 每次进行第二次作答后对比第一次作答的数据图,看到前后两次正确率对比明显的柱状图总是有种满足感。
选人数多的就对了
是不是二次作答的正确率变高了就说明学生都明白了呢?在教学实践中,好几次二次作答后,我随机挑选改变选项的学生回答理由,他们都说不出理由,或者说是跟着同桌选的。一次作答后,当学生看到如下图这样的数据后心里会怎么想呢?
第一次作答后的数据图选择人数多的选项第二次大概率会更多人选,这是从众心理在作祟,教师若只是关注第二次作答后的高正确率而没有考虑到课堂学生的真实学情,则很容易产生无效的教学。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考虑如何吸引学生积极的投入学习。
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重视设计合理问题。在真实情境中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问题的提出应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探究”。本周教学《梯形的面积》,课标对本节课的内容要求是“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已经有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经验,于是我上课初始做了调查:“你会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有74%的学生选择了会。在这样的学情下,若再要求学生“探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这样的学习活动,显然无法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梯形的计算公式“比较前面学过的图形的计算公式,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的问题也非常有意义,问题1“为什么计算梯形的面积要上底+下底?”问题2“为什么梯形的面积要除以2?”这两个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又能帮助学生的交流直接指向这个公式的探究核心。我相机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探究过后二次作答“你会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有94%的学生选择了会,我在改变选项的学生中选择了一位学业水平较落后的学生进行验证,学生很好的进行了解释,说明学生的交流是有效的。
二次作答数据提供必要的教学提示
在随后的课堂练习中,我布置练习如下图 ,“靠墙边围成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46m,求这个花坛的面积。”配图中告知一条腰的长度是20m。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梯形类解决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得将上底与下底的和看作一个整体,而不能考虑分别求上底和下底。
课堂练习学生思考后,通过现场的观察,我发现学生要么空着要么写出过程的都是正确答案,于是我先直接告知学生最后的正确结果,然后发出调查,这道题会做的选A,不会的选B,了解班级学生情况,选择会的只有46%。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并没有正确的找到题目中梯形上底与下底的位置,属于前期梯形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于是给出了教学提示:要求学生先标出梯形的上下底,再进行同侪交流。第二次调查,学生选择会做的达到了89%。同样,我挑原来不会的学生进行发言验证,也能够很好的说明解题思路。
技术赋能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在使用二次作答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放下对正确率的执著,而更多的看做是一种调查,通过数据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数据背后的学生,了解学情,在获得调查数据后,思考如何采用合适的教材策略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更好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才不会被数据绑架,教师的教学专业直觉才能够不断的获得训练,获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