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文荟师言师语

【菊言菊语】小做法大效果

2019-12-04  本文已影响0人  山中雏菊

      今天讲第七单元《鸟的天堂》这一课,备课时受党玲芬老师听课随笔启发,以及学生学过这篇课文的实际,我尝试着进行了这样的几点小做法,没想到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一、找一找

      上课伊始,通过了解知道,孩子们对作者巴金不是太了解,于是我在这方面进行了补充。中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谈到作者代表作《爱情三部曲》的时候,孩子们都“咦”发出了唏嘘之声,我很自然得说:“这有什么呀?每个人只要是正常的,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针对课文的分段,大部分孩子说可以分三部分,教参上建议分两部分,查阅资料时看到有分四部分的,我于是质疑分三部分的原因,结果是把第二部分分开了,10到13段,讲的是第二次看到鸟的天堂,而14段讲的是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于是,我这样归纳总结:第一部分没有异议,如果我把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合在一起,谁能告诉我合在一起后这部分讲得是什么?你们说我来板书,这样的设计,既尊重学生的看法,也让学生明白,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进行识字教学时,采用朗读识字法和随文识字法结合方式进行,重点指导“桨,暇,梢”这三个字。说到让学生找一找,是在讲作者和朋友第一次见到鸟的天堂,是哪段话,找一找?学生很容易找到了第9段,于是,通过初读质疑读这段的语调,很自然的引导到对前几段的学习上了,这个“找一找”是引子、是主线。它引出了对前几段的感悟,引出了对这段话每一次朗读的不同语调,也引出了学生对整篇课文的朗读把握。

二、画一画

      有了“找一找”就有了“画一画”这个环节,画什么呢?当然是画“鸟的天堂”――大榕树。当学生第一次画时,因为没有课件、图片的呈现,我观察到孩子们画的是自己固定思维的榕树模样,于是,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文本中找出榕树的主干看不到,叶很茂密,根上长枝,枝直垂在泥土里,整个大树像卧在泥土里,这样的具体样子,再次让学生画榕树,果然,这次要比第一次画的更像了。

三、拍一拍

      也许是因为有了两次画一画的体验,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起来,于是,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我采用“拍一拍”的方法把第13段中体现的鸟多、自由自在飞翔的场景拍了出来,具体做法就是,先让学生找第二部分中说鸟的天堂在哪里?然后,运用书中的原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让学生拍手,我读句子。第二次让学生边拍手边读句子。当看到孩子们面带微笑边拍手边读句子的情景,我深深体会到了语文的魅力。在这段中学生通过“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很自然的总结出了鸟的天堂里鸟多,生活自由自在。

      让我没想到的是,以上的三点小做法,让沉闷的课堂灵动了起来。我想: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大概是备课充分,把学生放在了课堂中央,认真研读教材的作用吧!

【菊言菊语】小做法大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