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张文质写作龙潭区乌拉街中心校简书专题

乡村教师成长日记——公开课

2018-11-20  本文已影响7人  星落凡尘007

      公开课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一种面向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活动。公开课主题鲜明、任务明确,除了学生参加听课外,还有领导及其他老师参加,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好时机。

        自从踏入学校的大门,我就知道公开课对一个老师有多重要,小学时候自己总是常常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学生,在那时候特别自豪,因为老师讲的都会,于是自己便沾沾自喜。等到初中的时候上公开课的机会就很少了,可能是有升学压力,也可能那会的科任老师没有参加,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外校老师来讲初一语文——《爱莲说》。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在课前没有提前预习的情况下,我是班级里回答问题最踊跃的学生之一,同时也是第一个在课上将《爱莲说》背诵下来的学生。讲课老师特别的喜欢我,课后在班主任面前狠狠的夸了我一顿。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依稀记得高中时代的公开课是在高一的时候,那会在实验A班,但吉林一中来交流的老师都在实验B班讲课,而我们作为优等生被本校老师拿来展示课堂,还记得晚上下自习回到寝室,B班的同学一顿炫耀吉林一中的老师讲的如何好,如何精彩。我内心里非常羡慕他们,我多想听一节吉林一中老师的课堂啊!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在不知不觉间我已经踏上了三尺讲台,面对公开课,回忆自己的点滴过往,不仅汗涔涔的羞愧掩面,自以为是的虚荣心完全没有顾虑到他人的感受,以及自己在没有听到优秀老师讲课后的遗憾。在反思自己幼稚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每一节生成课堂如都像公开课那样精彩。这样学生们就不会像我高中时代那样期盼着吉林一中老师的课堂,同时也不会因为没有聆听名师课堂而留遗憾。

       在自己备课的时候,这种想法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中,因为我不想辜负每一名学生的期待,也不想在孩子们少年时留下遗憾的回忆。夜幕初降至深夜凌晨,窗前的台灯陪我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每一节课的书案、教案都留下了我备课的痕迹,密密麻麻的自己让学生也为止惊叹,我让学生看我的书案仅仅是希望他们能够专注课堂,在课上认真听讲以及认真思考,将最宝贵的时间用来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记得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经典童话的时候,孩子们被我引入了小女孩的环境之中,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期待见到的画面。这节课我们持续了将近九十分钟,孩子们在下课的时候谁都不愿离开教室,生怕这种感觉一瞬间溜走,就这样我们用了连续两个课时完成了这节课程的学习。课后学生告诉我:“整节课都被老师调动的非常有氛围,特别可怜小女孩的处境,同时也希望老师每节课程都这样精彩。”这句话是对我最大的鼓舞与鼓励。在与学生交流中,我扮演着亦师亦友的角色。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我将自己课程理念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在实践课堂上知识拓展与引导是我的升华之笔。

     《从军行》系列古诗教学在公开课上深受听课教师以及学生们的喜欢。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我将诗人的生平预留给学生作为预习进行资料收集,同时结合历史资料对诗人进行一个初步的评价概括。同时在课上结合历史事件进行导入教学。学生在课上通过对古诗的理解以及在拓展阅读方面有了一定层次的积累,在理解上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古诗教学,在引导方面需要下功夫,毕竟通过短短几十个文字讲述几千年前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对学生,对于老师也有一定的难度。在课上生成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字词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写作背景相结合,针对文字表面以及文字隐藏的作者情感加以引导,在升华主题方面对于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行主题教育,同时将系列古诗进行阅读指引。这样一堂故事教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从来不否认公开课是经过数次打磨之后的生成课堂,但作为一名教师唯有通过不断的锻炼、实践、反思、总结,方能将一堂课讲好讲透。记不清做过多找次修改,记不清有多少次自己的教学设计写了又撕,改了再撕。有时候更是临登讲台才做完最后一次的修改。正是这一次次的锻炼让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热爱与理解。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先生的名作,作为教材必讲名篇我已经讲过了三次循环课程,但作为公开课我还是第一次尝试。因为有太多的名家大师用这堂课作为阅读教学的示范课程。在备课之初,我上网查找有关史铁生先生的资料,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我对他人生的阅历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对地坛——他多篇著作的文中提到的景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我也在网上搜索名家大师讲课的视频,收集优质课的教学设计,反复修改自己的课程设计。

       在课上我通过《我与地坛》的一段文章引入,学生们史铁生的文笔深深的感动,在以看花为主线的阅读线索引导下,对母亲深深的眷恋情感在文章的阅读中学生们慢慢的感受并感动。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写作手法的讲解,阅读理解的渗透,更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契机。我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将《时间都去哪了》这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同时在网上摘录了一段对母亲深切怀念的散文与学生在课程的最后进行分享。

当你一岁时,她喂你也替你洗澡,你则长夜大哭;

当你三岁时,她满怀爱心的做饭给你吃,你则弄得满地食物;

�当你六岁时,她带你去学校,你则尖叫“我不去”;

当你十岁时,她带你参加生日Party,你则飞快地跳出车外;

当你十三岁,她建议你剪个头发,你则说她一点品味都没有;

当你十五岁,她工作回来并期待一个拥抱,你则房门深锁!

       伴随着音乐的想起,孩子们的泪水情不自禁的流下来,他们在感同身受作者怀念母亲的同时,更是想起了为自己成长勤苦付出的母亲,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通过《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孩子们铭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

       之所以提到这节课程,以为我讲了三次循环课程,但唯有第三次的课上孩子们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在课程结束后孩子们用自己稚嫩的笔记纷纷给母亲写信,表达自己对过往不懂事的歉意以及对未来努力学习报答父母的愿望。这堂课我在临班也讲了一节,同样孩子们也感动的痛哭流涕,孩子们对爱理解的越深,对这堂课理解的越清晰。仅仅是一堂四十分钟的课程,随着自己不断的打磨,不断地实践,虽说不上有多优秀,但已经让学生感动同时也让我自己感动。

        走过两千多个日日夜夜,记不清有多个不眠之夜是为了公开课而准备,记不清自己讲过多少公开课,有的失败,有的成功,在教学的道路上我将继续拼搏勇往直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