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感悟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

理解是最牢固的学习

2017-12-30  本文已影响7人  赶潮儿

理解是最牢固的学习

读第69条《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最近,我参加山东省委“灯塔-党建在线”组织的党的十九大知识竞赛,答10次题目,每次都是100分,平均时间在3分钟以内,自我感觉成绩不错。如果说总结经验的话,大约有三点:一是仔细阅读了十九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二是认真地做了题库的全部题目;三是每天必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若从记忆法的角度来看,第三点是属于不随意识记的,第二点是属于随意识记的,而第一点则是逻辑性理解的,在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两者之间的理解性记忆是非常必要的。

今天,阅读苏霍的第69条建议《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我找到了同样的答案。文章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识记是最牢固的识记。

苏霍在文章中认为知识概念是有两个方面的:第一,基本的真理(事实、规则、数据、各种各样的说明、依存性、相互关系、定义)是要经常保持在记忆里的。第二,知识是要善于运用那些保存在书籍里的知识宝藏,要理解那些不一定要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我想,前者表示的是学习 “标签式”知识,是需要随意识记或者叫做有意注意的,这是学习知识的认识起点,如数学的公理、定义、性质,物理的概念、规律、定义式,化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基本性质,语文的字词、语法、诗词歌赋,英语的单词、词组、句式,等等;后者表示的是学习“地摊式”知识,是需要不随意识记或者叫做无意注意的,像是对某学科在某一知识点的提前了解的知识或者是感兴趣的发散性知识。

关于两种识记的关系,苏霍这样说,“儿童不通过专门记诵而获得的知识越多,那么他在记诵那些非经记诵就不能识记的东西时就越容易记住”。这是很好理解的,我想用一个知识金字塔的模型来表示:最底层是不随意识记,第二层是随意识记,第三层是知识和技能。殊途同归,还有一个学生素质的“冰山模型”:水下是“不随意识记”,水上是“随意识记”,水下水上大约是八二开或七三开,隐性大头的“不随意识记”知识支撑了学生显性小头的“随意识记”知识。实际上,同样的观点,苏霍在前面已有说明。在第36条《要爱惜和发展青少年的记忆力》中提出,“要确立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的合理比例”,“随意识记是建立在不随意识记、阅读、思考的基础上的”;在第50条《学生过重负担的奥秘在哪里》中提到,“关于一般规律的知识越深刻,学生对具体事实的分辨就越清楚,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就越多,而且这是不经过背诵得来的知识。这样,学生知道的越多,他学习起来就越轻松”。

关于两种识记的教学运用,教师应该如何做?苏霍的建议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要把那些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事实、现象、定义、说明等等,正是通过知识的运用,通过把它们用于实践去获取新的知识和从事创造性的劳动,而使它们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记忆里”。我的理解就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识记是最牢固的识记。

理解是什么?我想,理解是寻求知识的因果关系和意义联系,因果关系是理解知识的内涵,意义联系是理解知识的拓展和应用。联系本篇建议,我的对理解的理解是:理解是从不随意识记到随意识记的转化,理解还是从随意识记到不随意识记的升华。

先说第一个阶段的转化吧。

从不随意识记到随意识记的转化,实际是个从“平铺”到“归拢”的过程。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两种识记的道理也是如此。如语文教学中学习苏轼的诗词,如果学生对苏轼的故事典故、诗词佳作提前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学生接受其诗词知识的情感很容易打通,接下来对诗词知识比较认可,学的很专心,随意识记的字、词涵义和对诗词整体的感知效果就比较好,这是不随意识记的打底儿的作用。

再说第二个阶段的升华吧。

从随意识记到不随意识记的升华,实际是个从“归拢”再到“发散”的过程。学以致用的一般原则是把基本知识和技能要进行拓展应用的,这就把更大范围的不随意识记的生活现象或知识范围纳入了学习过程,学生认识的层次加深了,知识面变得更广了。还是学习苏轼的诗词例子。学习了典型诗词后,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介绍苏轼一生的游历情况,从眉山少年到凤翔府出仕,到杭州、密州、徐州为官,经湖州“乌台诗案”遭贬后,又经黄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等反复颠簸直至归老常州等地,学生有了这些了解,那么他对其诗词的写作背景就会有深刻理解,对诗词的心态意境的感悟会更加透彻,学生的眼界也就宽阔了。如果布置一份课后作业:让学生画出苏轼一生游历的地点线路图,标注年代、原因、典型诗词,让学生举办一次品读苏轼的报告会,想必收获是远远超过课堂的。这就是高一级层次的不随意识记的拓展发散作用。这样的学习套路,完全可以推广到其他宋词、唐诗的学习。

前些日子,听到一个事情,说是有国人学者在美国学习,把上小学的孩子也接了过去,人家布置了一道“分析南北战争”的学期作业,家长开始不理解小学生怎能做出相当于大学生的论文题目,结果到学期末孩子顺利完成了分析报告。最后,得出结论是,想相信孩子的查阅资料、交流合作和反复修正认识的能力。我想,从小孩获得结论的直接结果来看,是属于随意识记;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又属于是为将来深度认识美国历史的不随意识记。这个“理解”认识是从小学做到成人的,跨度之大,认识之深,令人咂舌。

再说个近处的例子。政治学科考试现在是开卷考试。一开始师生都不适应,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了,究其原因,原来过分强调了随意识记和应试教学。现在想来,开卷考试的认识更广、思维更深,难度更大,因为是要把课堂上随意识记的知识发散开来,要联系到很多不随意识记的生活素材和社会素材。如此说来,开卷考试是用社会生活中的“不随意识记”现象在考查课堂的“随意识记”知识。好在我们的教师现在已经掌握了应对开卷考试方法:理解是最牢固的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