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民歌音乐的错落结构》(上)
周青青老师所著《我国民歌音乐的错落结构》中所谓的“错落结构”,是与方整结构相对而言,指民歌在乐段之内以乐句句幅所形成的长短交错,组合成丰富多变的节奏与结构感,使之成为民歌音乐中艺术性的手段之一,也成为音乐进行的推动力之一。我国许多民歌,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歌,都有不少运用错落结构来达成良好艺术效果的范例。
几乎为国人人所尽知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就是错落结构的例子。这个曲调共有四个乐句4+4+4+2。也有分析者认为不应该是这样的分析结果,认为第三乐句应该停顿在唱词“我有心采一朵戴”的“戴”字上,其结构图示为4+4+3+3。不论采纳上述哪种分析结果,江苏《茉莉花》都属于错落型结构。第一,乐句以音乐的进行为划分标准。在我国民歌中,虽然相当一部分乐句与词句是同步的,但也有不少是不同步的,这时应以音乐进行的气息而不是唱词的句法为划分依据。第二,乐句的终止应在音乐上构成具有一定长度的停顿感,“我有心采一朵戴”的“戴”字处于音符流动的过程之中,而“看花的人儿”的“儿”字虽然处在词句的中间,但音乐的流动上却具有气息的停顿之感。第三,这个曲调来自时调“鲜花调”,江苏《茉莉花》的错落结构,是形成其良好艺术效果的原因之一。所有熟悉这首曲调的人都可以体会到,末乐句较之前三个乐句缩短一半,并没有给人造成缺失、不完满的感觉,相反,短小的末乐句与之前等长的三个长乐句相匹配,使乐段整体结构显得轻盈灵巧。但往往唱的人或听的人没有关注到其乐句句幅的长短参差,所以并不知晓这是一首错落结构的民歌。而这首民歌获得了广泛的喜爱,这一点恰好说明,错落结构中艺术化的句幅长度对比,构成了更好的艺术感觉,有助于音乐结构上的成功。我国民歌在流传了几千年的过程中,积淀了一大批具有成熟艺术手段的优秀作品。文章中所提出的错落结构民歌的例子,都是笔者认为形成了良好艺术效果的作品,即:既在结构感上构成了自然流畅的新颖性,又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但一些在语言、文字上与汉族有较大差别的民族,例如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其民歌的音乐中也有形式多样且表现力丰富的错落结构,而这些民族的民间文学形式,与汉族的民间文学形式有不同的发展过程和途径,其在音乐上的错落结构,与汉族民间音乐的错落结构在音乐上受到文学形式影响的途径也是不一样的。另外,与汉族同属于汉藏语系的藏族,其语言有自身的特点,民间文学也有自身的形式,这些民间文学形式与民歌音乐的关联也有与汉族不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