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人才战略想法简友广场

父母不要把自己当成绝对权威

2020-12-16  本文已影响0人  任敏杰

任敏杰  任一英 原创

走好人生每一步

有这样一个案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个高中毕业的学生,要填报高考志愿,他想读师范院校,又不了解教师这个职业究竟好不好,于是去请教当中学老师的亲戚,他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老师说:“你最好不要填报师范院校,老师这个职业确实很好,但很多老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除了在学生面前有老师的架子,在其他人面前,还可能继续摆出老师的架子,忘了自己不一定是老师,这虽然是惯性作用,其他人却认为这个老师,是一个好为人师的人”。

学生问:“你在学校教我们的地理课,亲戚交往时,大家也没感觉到你在摆老师架子呀”。

老师说:“因为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才刻意控制自己的言行,长期坚持,才避免了这种现象发生在我身上”。

举示这个案例,不是要贬低老师,那个年代的老师,就是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得到社会普遍尊重,这个老师描述的情况,即使这当年,也不是每个老师都有类似行为。

现在的老师,不仅师道尊严越来越少,还要哄着学生,生怕学生出问题,老师变得越来越八面玲珑,这个案例对今天的老师来说,已经不具有普遍性。

虽然这个案例对老师来说,不具有普遍性,如果观察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时的语言和行为,他们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有时也会在孩子面前摆出老师的架子。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大多数都是正确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孩子受认知能力、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的局限,对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确,能否好约束自己的错误言行,需要父母的帮助和矫正。

由于父母在孩子面前长期充当老师这个角色,传授的内容多得是经验类的东西,一旦形成惯性,就会把自己摆在绝对正确的位置上,就会认为自己有足够的经验,而且经验都是正确的。

关于经验,有这样一句话“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我走的路比你过的桥多”。

这句话概括出人们在比较经验的多与少时,持有的一种心态,虽然父母不一定对孩子直接讲这句话,其内心深处就是这样想的,因此才要求孩子就必须听自己的。

但是,人们不可能掌握大千世界的所有知识,每个人了解和懂得的知识就有局限性,更何况了解和懂得的知识,还不一定正确,因此,父母的言行不可能完全正确,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完全正确的。

如果父母能从这个案例得到启发,同时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就会在帮助和矫正孩子的言行时,避免因惯性作用把自己推上绝对权威的位置。

前面讨论过受业的中心思想,要么是把知识传授给他人,要么是向他人学习知识,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父母只有不把自己当成绝对权威,才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那些闪光点就是父母可以学习的东西。

那些认为自己是绝对权威的父母,在他们看来,教育只能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授或信息传输,这种观念在很多父母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当父母认为教育是单向的知识或信息传输时,针对弱势的孩子,就会显得高高在上或颐指气使。

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高高在上或颐指气使,大多数情况是继承了原生家庭父母的言行,他们很少反思原生家庭的父母教育自己时,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或痛苦,因为那些记忆已经久远,如果不是专门去回忆,根本就记不起来。

观察那些教训孩子后,又去安慰孩子的父母,可能是内心感觉到不安,这种不安,也许是回忆起了自己是孩子时,被伤害的一些画面或情景。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偶尔也会想起自己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在教育自己时也和风细雨过,但这种记忆太少,根本不能抵抗住已经形成的思维惯性。

因此,他们在教育孩子时,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自己父母的教育理念、表达方式、行为方式,以为这就是最好的方式。

父母认为自己是绝对权威,会给孩子的人格品质、心理品质和认知能力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具体影响将在以后讨论。

附:目录

第一章  从战略层面把握家庭教育

1、教育及家庭教育

2、家庭教育的目的与人才战略

3、调试夫妻关系与人才战略

4、家庭经营与人才战略

5、家庭核心与人才战略

6、家庭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7、平行教育法——家庭教育的战术思想

8、父母都要承担家庭教育责任

9、影响家庭教育成效的因素

10、深刻理解“起跑线”的内涵

11、帮助孩子把握人生节点

作者简介

任敏杰,从事医务工作十年,从事律师工作二十七年,现为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重庆索通(万州)律师事务所主任。

任一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双学士,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现在谷歌总部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