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成长文心荟萃小尘老师和她的朋友们

测量活动是否"故弄玄虚"

2022-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尘老师

8月8日,阅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P254-266

张奠宙老师在《削枝强干,消除平庸——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测量”的编排》一文中,针对两个版本的教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情境学习要用问题驱动;第二,测量要有一定的操作规范;第三,基于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测量对象和测量工具,尽可能精确地表达测量结果。

关于教学设计,他也给出了三阶段的建议:

第1阶段(二年级上册):用米尺量本班学生的身高;第2阶段(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一个应用;第3阶段(五年级上册):数学文化——度量衡的故事。

对于二年级刚接触测量时,教材呈现的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张老师是极力反对的。他觉得既浪费时间又没半点实效。而且还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学生趴在地上辛辛苦苦量出来的,结果最后毫无用处,没有成就感的活动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带来负面影响。

教科书上安排的这样的测量活动是否有积极的意义?

按照怀特海先生提出的"浪漫—精确—综合"的教育过程,这样的测量活动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至少他让学生经历了浪漫的这个过程。没有直接就进入精确阶段。这是符合学习的一般规律的。

不过张老师提出的观点,我也是很赞同的。浪漫阶段并非只有一种方式,更准确地说,前期的测量体验不一定要测量教室。可以测量其他一些可操作性的,值得测量的,让学生有成就感的东西。这样既能让学生经历这个测量的体验,对测量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也避免了学生做太多的无用功,不但浪费时间还会带来负面情绪。

也就是说当一种活动形式大于实质时,我们要学会暂停,或者换个方式继续进行。减少不必要的内耗,让学习更有成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要注意相关的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不是时间花在那里就会有收获。做什么事还是要事先思考一下,规划一下。如果确实没有实效,那还是不要浪费时间。

学会设计一些更有实效的替代性的活动,这样既不会浪费时间,也让原有的设计不至于泡汤。

今天就先读到这,每天读一点书,留下思考的痕迹。一起读写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