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技术, 让课堂“活”起来—— 第二模块技术应用读后感
去年暑期,在厦门市同安第三小学的《让科学与智慧重构课堂》讲座中,博士用一张图归类介绍了各项功能:
技术的作用技术既不是辅助教学的点缀工具,也不能只是作为前沿教学的偶然体验。课堂中的技术并不是越多越好,极简的技术能让学生便于掌握,教师便于操作。社群中大家热烈讨论的目的也是尽可能地让技术与教学有序融合,彼此交融,进入同一个课堂生态体系。
计时与计分
在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中有一篇课文《一分钟》。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叫元元的小朋友因为多睡了一分钟,结果迟到了20分钟的故事。上这篇课文时候,大家都喜欢让孩子感受1分钟有多久。但是在有计时的课堂中,孩子其实每天都在感受“时间”。计时的功能不仅仅让学生感受到不可见的时间的流速,进行时间上自我管理,还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节奏,打造课堂良好秩序。特别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计时功能帮助孩子掌握交流规则,推进小组讨论。计时,大多数情况下统计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教发平台的统计,教师还可以对于课堂中教学情况及时进行反思改进。
所有功能中,我最少用的就是计分功能。一方面像群里面老师说的一样,在课堂中不断进行计分不仅浪费时间,还打断课堂进度。另一方面我用班级优化大师计分,觉得重复使用了同一功能。回答问题的计分可以待课后加分,课堂上的计分主要是用于即时鼓励功能。为了强化当下班级出现的正面行为,比如:特别主动,积极思考,大声响亮等等。用当下加分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这种正面行为是老师所期望出现的。计分也是一种评价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低年级的学生我们还会给予一定奖励。如:小奖状、小文具、各种兑换券(换同桌券、小老师券、路队长券、免写作业券等)。
抢权与挑人
抢权是激发学生课堂活动好方法。 “抢”意味是资源稀少,抢到是一种能力、一种幸运。抢权结束后,会伴随着好多的“唉”,失望之情满满。抢权这种互动,往往看似热闹地回答了很多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那么,只是单纯选中某个愿意回答的学生,其他学生的想法呢?我反而喜欢用抢权的方式来做“难”的事情。这针对的主要是学生不活跃或者需要别人推一下的问题。例如:谁愿意起来复述下同桌刚才讲的故事?哪位同学想评价下刚才他的回答?复述和评价,都是属于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如果是常态课堂中,这时候很容易陷入一种安静的状态。我就会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开启抢权。第一个抢到的同学就是班级中的幸运儿,学生会很积极主动起来回答。回答后只要老师鼓励评价到位,那么很快全班的同学都会意识到:站起来表达这类问题也不难,我也可以。
随机挑人代表着一种公平。初用反馈器的老师,内心最喜欢质疑的就是:老师随便点名不行吗?抽号数不行吗?不行!敏感的老师就会发现,课堂总有一些孩子是被“偏爱”的。教师下意识就会去挑选某些特别被关注的学生。比如:成绩较弱的、希望多发言的、成绩优秀的……随机挑人则不同,“冷漠无情”的反馈器没有偏爱谁,有的只是算法的随机。
更多的设备并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更多的交互。反馈器的交互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无形地渗透到学习环节之中。这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候,心中有想法,课堂进行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随机应变采用最合适的互动方式。
拍照、录像、投票、评价
教学不是教师课件对于学习的内容的解说,而是通过师生共创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拍照和录像、投票为学生提供了记录、反思、创造、分享、交流的工具,从而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面对课件屏幕,师生更习惯于将其视为信息记载的工具。如今,我们可以换一种视角看待技术。拍照、录像、投票成为“输出”的工具。不这些照片、录像、投票结果都是课堂活动中最宝贵的生成,是学习的成果,也是下一步学习的开端。这不仅仅增强信课堂息多向的传递与沟通,也记录输出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交流,进行思维激荡,让学生参与创造。只有不断“看见思考”,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知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原则,从看重学习的结果水平,走向更看重学习的过程特点。针对学生的学习评估,老师不再关注单纯的记忆和理解,而更关注思考、探究、做事的开始、过程和结果。课堂中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即时评价中来,嵌入一定的评价标准,在活动中搭建“问题解决”或“活动规则”评价支架,引导学生高质量“评价”。
从技术的本质出发,在课堂中更好地运用技术扩展学习者的信息感知和处理问题能力,重组课堂教学结构,再造教学流程来优化教与学过程,这样的课堂就会变成有活跃思维,有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