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思维——人才培养哲思想法

低效能人士的几个习惯

2020-07-06  本文已影响0人  WayGao_高为

拼命加班:

一直拼命加班,哪里还有时间思考和实践。不仅毁了身体,真正重要的东西——思维和认知方式也无法升级和迭代。

你觉得一直拼命加班的最大价值到底是啥?加班能让你觉得兴奋和充实吗?如果不能,那你一直拼命加班的最大价值就是让领导放心。

自我原地踏步:

原地踏步就是一直太把自己当人(不摧残、不打磨、不反省),当然不是去当“社畜”,而是我们需要换个思路,把自己这个个体转换成一个“产品”甚至“小微企业”来经营管理。


产品属性的思考:

1、目前的版本有哪些问题?

2、用户反馈(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看法)是什么?该怎么处理?

3、面向的目标群众有哪些(服务谁)?如何为他们提供价值?

4、如何让更多人知道我这个产品?

5、出现bug(工作失误)后该怎么应对和处理?

6、该怎样迭代升级?……

小微企业的思考:

1、行业趋势大环境如何?

2、如何提高公司软实力+硬实力?

3、要为哪类客户提供服务,哪些客户是核心资源?

4、如何成为这个行业的头部?

5、如何打造品牌和口碑?

6、商业变现模式有哪些?……


计划又大又宽:

计划表不够具体,太过宽泛笼统和粗糙,“颗粒度”太大,无法明确执行。(实例:提交一份上周的会议报告、和技术碰一下需求、每天跑一会儿步)

疯狂“输入”但从不“输出”:

知识时代、智能时代,需要资源的完美组合。如果只是把看到/阅读的内容一股脑全塞进大脑里,不加以归纳和整合,那信息与信息之间只是零星碎片,而不是一张紧密联结的知识网。

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弄懂一个知识,只要看他能不能把该知识点讲清楚即可,让知识从“浅度理解”变成“深度加工”。

执行滞后:

计划再完美,没有执行,就是️“零计划”而已!工作大神与正常人之间鸿沟就是执行力的跨度:100%完成计划的是大神,70%完成计划的是牛人,50%完成计划的是精英,30%完成计划的是正常人。

与其纠结细节,不如先行动起来,好歹先破局,搭建一个粗糙的框架,之后再一步一步优化升级也不迟。

无效社交:

如果和对方交往时无法进行大体上等价的价值交换,那就是无效社交。(价值交换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经济上的,也可以是肉体上的,双方感觉良好才是真正意义。)

无效社交有两种常见形式:

1、对方无法为你提供价值,但你舍不得不理

2、你无法为对方提供价值,但你忍不住想抱大腿

不会休息:

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大脑休息才是真正的休息,而很多人只是在休息身体。大脑是一个重量仅仅占体重2%,却消耗着身体20%能量的“大胃王”。通过“正念”———端坐、深呼吸、感知身体、消除杂念,增强休息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