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了你15年还在读?
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世间所有的遇见都是久别重逢。今天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美丽的卓雅小学相聚,参加张文质老师的新作《哈扎拉尔的微笑》朗读会,一起度过这久别重逢的美好时光。
序言 我是一个依赖文字来喂养生命的人
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张老师问我的一个问题,他说,为什么你读了我的书15年,还在读?我日思夜想,苦思冥想,终于想明白了。因为我是一个依赖文字来喂养生命的人,在座的各位朋友们应该也是这样依赖文字所以才会在周末的休闲时光来参加朗读会吧!因为依赖文字来喂养生命,所以我想,读张老师的文字15年,是让我能够活命。
为什么世间有那么多文字,独独是张老师的文字让我活命呢?这个确确实实是有点奇巧的。那我和大家一起来回溯这15年来读张老师文字的心路历程。
一 初见:心灵的悸动——如药治愈我对教育人文精神的无知。
2004年4月,当时我在华侨城小学,我和一位老师去福州参加一个全国的生命化教育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的资料袋里放了两本书,一本是《保卫童年》,一本是《唇舌的授权》,作者就是张文质。我记忆犹新当时看到《保卫童年》这本书的时候,我一下子就觉得整个人被惊到了。因为看了书里面那些关于教育人文精神的对话后,我觉得自己做错了好多事,违背了很多教育人道精神。原来我一直只是凭着一种本能做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其实我根本不懂教育的真谛,更不懂生命的本质。所以在那一阶段,我读《保卫童年》的时候,我觉得它就像药一样。我们中国的古人说过一句话: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我那时应该是在张老师的文字里,读到一种教育人文精神启蒙,才渐渐明白真正好的教育应该随顺人道,尊重生命。
还清晰地记得打开《唇舌的授权》看到如下句子时的心灵悸动:生命在逝者如斯的时间里撕扯着我们灵魂的呐喊、叹息、飘忽的思绪、飘忽的情感……他们作为一种有声的断片,显得那么举足轻重,因为他们直接来自灵魂,未经加工,没有目的,没有意图——没有不相干的一切……
那一行行如诗的文字直击心灵,仿佛一剂良药唤醒沉睡的灵魂。在那些充满慎思、追问、批判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个追求真理的人文理想主义者,才惊觉自己从前那些凭着本能生活的不曾思想的日子都是不曾起舞的日子。那时,文质老师的文字犹药,治愈我的愚笨,唤醒我的生命自觉和教育的勇气。
二 再见:甜美的忧伤——如酒一样让我沉醉其中。
2006年开始读张老师的另外两本书,一本是《教育的十字路口》,一本是《幻想之眼》。我记得2002年去北师大学习的时候,一直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求生存。当时读到了肖川老师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和他探讨过自己的困惑。他说教师的解放是教育最好的解药。直到2006年读到张老师《教育的十字路口》的时候,我才明白其实很多人都是在理想与现实的际遇中挣扎。在那些文字里,我得到了一种最好的释放,我所有的困惑和焦虑在那里都找到了出口,我沉醉其中,也得到了一些缓解。再后来读到《幻想之眼》——一个教育者内在的冲突。我记得那时候南山区有一个继续教育课程读书课,我当时正好担任了一门读书课的授课老师,我就把《幻想之眼》作为我读书课的名称。后海小学有一个老师,他报了这个课,报课的时候,他以为这是一门关于未来高科技的课程,没想到去上课的时候拿到的是这一本《幻想之眼》的书。我想那个时候张老师的文字,是用幻想之眼带领我们进入精神的另一个高地。那些对教育现场充满忧思与批判的文字句句道出内心的真实写照,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充满文学性的诗意表达大大满足了我的阅读渴望,让我沉醉其中得到莫大的安慰。仿佛一壶甘醇充满甜美的忧伤。甜美的是那些诗意的文字带来内心的安宁,忧伤的是那些带着荆棘的文字隐隐刺痛眼前的现实。
三 陪伴:妥协的智慧——如水一样润泽我的生命。
2007年我读到《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时期张老师的文字对于我而言,是一种陪伴,让我日日都能够与它相依。因为在这文字里,我看到了一种妥协的智慧:教育是慢的艺术。不管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还是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我们总是会被周围的人群以及被那种集体的焦虑所裹挟、绑架,不知道自己每天急急忙忙去做的那些事情是为什么?看到张老师《教育是慢的艺术》中说:一切立竿见影的教育都是反教育的。这样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原来我们急着赶路的时候已经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路程中,能够放慢脚步,经常深入到儿童的生命深处去探索童年的秘密,去了解生命的多样性的时候,我们就会多一点懂得儿童,理解儿童。我们求全求美的大一统标准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异造成的那种内在的困惑和冲突就能够得到缓解。因此,只要有机会跟老师们在一起交流的时候,我都在说,其实作为老师,更多的是要去发现儿童的秘密,去了解生命的多样性。我们才会更好地懂得儿童,懂得教育,随顺儿童的发展。这是爱儿童的最实切的行动。
张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带给我妥协的智慧:不要急于求成,少就是多,要回到生命的来处去思考生命的去处,教育要从容而优雅。这种妥协的智慧帮助我走出逼窄的教育困境,拥有气定神闲的教育智慧。
张老师《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让我对作为母亲的身份也有了全新的认识。记得我儿子那时上小学五年级,因为我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忽略了很多仔细关注孩子的时间。张老师说,你研究教育就应该从研究自己的孩子开始。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着手写育儿札记,大概写了有十几万字。我在写自己儿子成长的过程时,我才真正懂得,家庭教育是培根的教育。所以张老师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警醒我作为一个母亲应然的生命范本。我每到一所学校,都会给我们的家长朋友推荐,家长们也很认同。包括《奶蜜盐》第一教育定律。在这一时期,我觉得张老师的文字就像水一样,已经很自然地在我的生命中作为一种润泽的力量流淌。
四 如影随形:自由的高贵——如茶一般提升我的人生境界。
读《教育的勇气》仿如邻家的一位长者坐在有月光的院子里慢慢和你聊起他陈年往事,看他不经意间在回溯自己生命成长过程中洞察的生命智慧——“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哈扎拉尔的微笑》则是一本千回百转的耐心之作,处处充满洞见与复杂的隐喻,又如格言般简洁明了,它是开始之书,又从未结束。它写给教育,写给生命,它是对这个时代深情的祷告。这些文字带给我一种空灵的轻盈,带我走向精神自由的高贵。
阅读《教育的勇气》和《哈扎拉尔的微笑》让我找到了一种非常舒服的生命和谐的状态。在“不可承受之重”的现实中会因阅读这些文字带来精神的强大力量安抚内心。我感受到“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一种超然和自由。如同禅茶一味,在升华我自己的人生境界。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从可以开始的地方去改变,贴着地面去飞行。这种积极的随顺让我终于明白 “越顺从越自由”的人生境界。
总而言之,我觉得张老师的文字有他特别独到的地方。他所有的文字都是写给教育,写给生命的。他对教育的思考和生命的洞见又有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他是以诗人的眼光看教育,以诗人的眼光看生命,从而使用的是很文学性的诗意的一种独特表达。在我有限的阅读体验里,仅此一人,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因为有了诗意的教育和诗意的生命这样的文学性浪漫,所以自然追求诗意的人生,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下午的《哈扎拉尔的微笑》朗读会。
其实,我曾经也有过逃离张老师文字的时候,比如读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也觉得挺好的,比如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也是非常棒的。可是兜兜转转,百转千回,最后我还是会回到张文质老师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字里面才感到一种舒心的蕴贴。我说这是什么命啊?然后张老师说,你就认命吧!
哈扎拉儿说。一个人的阅读“越来越仔细,越来越专注,越来越广泛”大概就会“越来越有接受力和抵抗力”,这是人文素养的最基本训练。我想我会继续阅读张老师的文字,一直沉浸在那些充满睿智的哲思,文学的诗意及对人类命运的辽阔信念中,最终获得幸福的安宁。
结语 “为什么读了你15年还在读?”每一个人和每一本书,都有各自的命运,分散于天下,于是才有了世界的纷繁。爱你所爱,读你所读。
为什么读了你15年还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