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读书会师言师语教育行走一起写吧

2021书摘4||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2021-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布衣ysy

书名:《爱心与教育》   作者:李镇西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字数:320千字

版次:2012年8月第 2版 2014年2月第9次印刷

序言

P1从李镇西同志的手记里,我们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 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 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 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 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 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于心言 原名徐惟诚,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现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

引言

P1"素质教育 ”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P6决不人云亦云,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决不因循守旧,做一个善于创新的教育者——是我那一时期教育的自觉追求。

P7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

P9陶行知说: “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是供 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P9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 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 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 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的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

手记一:爱心和童心

p11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 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 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P12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我对这种充满商业气息的说法向来十分反感),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有时候 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 “这么好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 “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便现出了成功的曙光!

P13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

P13真正的 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 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 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

P54不客气地说,离开了对“后进学生” 的关注与研究, “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

转化“后进学生”的途径、方法当然是很多的,但其基本的教育思想应该充满“民主、科学和个性”的精神。

1.“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把“后进学生”看做朋友时,这些顽皮的“后进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把我们视为“哥儿们”。

P55长期与顽童们打交道的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 “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对“ 后进学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 (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

P55当然,比起其他学生, “后进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多一些,教育者很难做到不对他们发怒,但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教师也有权发泄他的愤怒,任何一个有涵养的、受过教育的人也在所难免)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2.“后进学生”教育要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P56前面谈到的学生心灵深处美好道德的萌芽,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依据。但是,对“后进学生”而言,这些“萌芽”往往被各种缺点的“杂草”掩盖着。教育者的明智和机智,在于引导“后进学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

要求“后进学生”在一个早晨就根绝所有坏习惯,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让他们通过自我控制而逐步减少犯错次数。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也包括利用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对集体中某个或某些“后进学生”施予积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自己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转化为集体舆论的褒贬,让集体的每一个成员(不只是“后进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有了进步,是全班的光荣;自己犯了错误,是全班的耻辱。

P57必须指出, “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教育者期望通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或听英模报告,便使“后进学生”从此成为一名优秀生,无疑是把教育想得太简单了。 “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规律。教师因此斥责学生“屡教不改”、 “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是极不公正的。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3.“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P57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 “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后进学生”看做思想品德坏、学习成绩差的群体,而应该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

P58“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达到思想道德、文化学习的统一标准,这是许多“后进学生”根本没有“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转化“后进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还他们以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这,又必须从每一位“后进学生”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

P60转化“后进学生”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学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 “后进学生”们几乎从受教育起就伴随着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因此,教师应怀着强烈的爱心给他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首先这种“爱”不是特殊的“偏爱”,而是自然而然的和其他学生一样平等的爱。不然, “后进学生”仍然会觉得老师对他是另一种形式的“另眼相看”。其次,这种“爱”不应该仅仅来自老师,还应来自学生集体,要让“后进学生”感到不但老师没有歧视他,而且同学们也在真诚地尊重他,进而唤起他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上进心。

P61第二,唤起向上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这对“后进学生”同样适用。每当感到学生不听我的话时,我就问自己: “我的这些话,是否点燃了他心灵深处向上的愿望和信心?”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自己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唤起他向上的信心。

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每当读到或听到某一位班主任如何长期无微不至地关心和帮助某一“后进学生”时,我总是纳闷:怎么帮助“后进学生”成了教师一人的孤军奋战呢?集体的力量在什么地方呢?事实上,比起教师单枪匹马的操心,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更有利于“后进学生”的转化。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

第四,讲究有效方法。我这里没有说“科学方法”而说“有效方法”,当然不是不讲“科学”,而是更强调“有效”: “有效”的方法往往包含有“科学”的因素,但有时“科学”未必“有效” (比如: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具体针对性等等);另外,这里的“有效”,还包含有“艺术”的意思(方法更新颖而使学生易于接受)

P61在我与“后进学生”长期磨合的过程中,我采用过的比较有效的具体方法有:

写“家校联系本”。 让“后进学生”为自己确定一个“帮助人”,让这个“帮助人”每天将“后进学生”的表现(纪律、作业、进步、问题等)写在《家校联系本》上,然后让“后进学生”带回去给家长看。

P62填“报喜单”。 每当新学期开始,我便印制好一叠“学生进步报喜单”,每个周末发给本周进步明显的“后进学生”,让他们带回去向家长报喜。

游玩。 我常常利用节假日,邀约班上的“后进学生”和他们的“帮助人”一起去公园或野外游玩,有时把这样的活动当做对进步学生的奖励。当学生忘记了我是他们的老师而和我一起摸爬滚打时,我的教育已成功了一半。

集体评议。 不定期由全班学生评选“最需要帮助的同学”,让班长当场公布结果,并对有关同学提出希望;过一段时间,再在班上评选“最近进步最大的同学” ,仍由班长当场公布结果,并对进步大的同学发奖或“报喜单”。根据我的经验,这样前后两次评选活动的当选者往往是同一学生。

写“每日九问”。 引导“后进学生”养成每天“自省”的习惯: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

写“灵魂的搏斗”。 引导“后进学生”自己战胜自己并体验其中的乐趣。某一“后进学生”做了一件他以前不容易做到的事之后,请他写“灵魂的搏斗”记述“战胜自我”的经过,然后在班上朗读,以激励更多的学生。

安排当干部。 为了让“后进学生”也有体现自己尊严和才能的机会,我有时鼓动同学选他们当班干部,或者给他们安排一个“助理”、 “干事”之类的“职务”。他们一旦有较好的工作成绩,即让全班同学给他们以褒扬和鼓励。

对手竞赛。 让每一个“后进学生”都找一个与自己各方面情况接近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在纪律、学习等方面展开比赛,并定期让全班评比。

学生作文表扬。 向学生布置写《××同学进步大》的作文,并在班上朗读或张贴,以形成一个催人向上的集体舆论氛围。

推荐好书。 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推荐有益读物,并定期和他们一起讨论阅读体会,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精神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