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张文质写作黄爱华四阶课程工作坊

“你不能一直成为一个业余者”

2018-10-28  本文已影响213人  欧小丽
“你不能一直成为一个业余者”

这篇文字既是对“黄爱华小学数学精英教师研修工作坊”活动的一个回应,也是对第二轮“桐下写吧挑战21天”活动结束的一个提醒。

这句话,来自今天下午文质老师的讲座。

其实,文质老师讲座里有好多“金句”,而唯独这句——“你不能一直成为一个业余者”似乎击中了我。

反观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虽然还是以“教师”身份自居,但从未在“专业精进”上去做过细致考量,始终处在“似是而非”“懂与不懂”的“糊涂”阶段,要真说上个“子丑寅卯”来,如果没有长时间的准备,断然拿出来的东西都不能见人,或者就是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也没有多大的说服力,更别说文质老师提出的“即兴能力”了。这么些年,我似乎是一个教育的“旁观者”,偶尔陷进去鼓捣一阵,然后又抽身出来继续“旁观”。

为什么这样说呢?(用华哥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指向原因。)

比如说,对于课堂教学的揣摩,始终觉得这样也行,那样也可,没有一个充分的价值判断。今天江门的陈国柱老师执教的《圆的面积》,值得我借鉴的地方太多了。1.猜想圆的面积的大概范围,巧妙地借助了正方形这一媒介(我们的猜想可能只会停留在圆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而对于面积范围的猜想个人感觉实在是高,还有效地解决了正方形内接圆的面积和正方形的关系)。2.给学生提供的学具上,也是很精致的,四等分、八等分、十六等分的,色彩分明。(哪像我们的学具,小气,一个色儿,还只有一种分法。)3.叫绝的还有那个几何画板,简直不要太妙啦,想怎么分就怎么分,演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极限思想。(我们上课时,大不了就是用课件演示一种,告诉学生最后会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我们的教学,总是早早停留在经验主义,少了操作,也就少了操作中的各种体验,极限思想只停留在一种分法之后老师的随口一说,给学生的总是“知识”比较多,直观感受的较少。“做中学”好些时候演变成“说中学”,认为“说”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这样的偷懒,其实就是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

“你不能一直成为一个业余者”

再比如说,黄老师分享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出开放性问题”上,他提出了在问题里加上“为什么(指向原因)”“如何(指向过程、顺序和个人情绪)”“什么(指向实质信息)”这三个词语,就可以将问题变得开放,学生的思考也就有深度。他也列举了一些例子,让老师参考借鉴。当时让我们模仿几个问题出来,思考半天只有几个问题,但都觉得不太妥当。我们平时在提出问题这一块上,正如黄老师所说“教师的提问就是想让学生回答老师想要的答案”,问题显得过于封闭,或者过于直白,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老师的天职就是开启学生的智慧,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才是“专业”所在,这样一比,自己显然还是“业余水平”。

再比如说,对于读书和写作的态度,始终觉得在读在写就可以了,至于读到什么程度写到什么程度,从未做过深入思考,也就是文质老师说的“没有目标感”。虽然自己非常抵制做一个把“目标”写在脸上的人,但自己压根就没有目标,即使有也是低阶的目标。文质老师说“勇气比能力更重要”,似乎是这个理。如果一开始的写作就有很强的“作品意识”,或者“主题意识”,按照10万字一本书,那应该已经出了好几本书了。之前的写作,也仅仅停留在发表的层面,最近的写作,只停留在“写出”的阶段,连发表都懒得去顾及了。如果说“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条重要通道”的话,我还是仅仅停留在“业余水平”阶段。

“你不能一直成为一个业余者”

分析了这么多,是不是该写写“如何不成为一个业余者”呢?(用华哥的话这仍然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课堂教学如何做?当然借鉴并执行黄老师的“幸福123”啦,那么好的招放在那里,就看你如何用,用多久了。将方法印下来,贴在教案本上,每次都用此套路去做,做久了,才会成智慧。

读写如何做呢?那肯定是实施主题读书和主题写作,以后这种散漫的,碎片化的文字,少写。让读为写服务,写为做服务。

这两条做好了,就可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华哥的问题设计的第三招)。“你不能一直成为一个业余者”,那就先做个“变革者”,从变革自己开始,从能变革的地方开始,从变革落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