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 “无心” ——《我即语文》读书笔记(1)
我低着头,走了很长、很长的路。我想抬头看看天,一只无形的手,按住了我的头。指着地上一棵棵枯黄的小苗,严厉地说:“你还有时间看天,瞧,小苗都已枯黄。你怎么让它长成大树。”

是啊,小苗都已枯黄,我怎么让它长成大树!
我扶着小苗,念着经,整土壤,除害虫,担心风、担心雨。
我学名师,勤测量,每天帮着小苗长一点。回头看见同事的苗,好像长得高一点。我发慌,找营养,绿叶素、壮枝干。
小苗折腾得把头弯,片片叶变成刺。扎我手,疼我心。
小苗呻吟:“看看我的根,离开了土壤,怎么长。看看我的心,进不了营养,怎么长。”
小苗痛诉:“你除草除虫,却不施雨露、更不引阳光。只给合成的人工营养。”
小苗怒斥:“你说一切都为了我成长,你却从不研究我长怎么样,我该长怎么样?你只研究别人家怎么帮小苗成长。你学东家、比西家。就是忘了用你心,懂我心。”

是啊!用我心,懂你心。
教育是 “心灵的艺术”,语文是“心灵的学科”。
陈日亮在《我即语文》一书中指出:
“语文是一门心灵的学科。思维和语文相互储存,须臾不离。”
“语言和思想总是长在一起。语言工具的本质是接通思想,直诉心灵。”
“语文课上长期盛行的是重分析讲解而轻诵读感悟,尤其忽略足够的记诵和积累。久而久之,语言分析代替了语言吸收,语文课变得十分乏味。”

我们每课教学必有“整体感知”。但“知”是落实了,“感”在哪里?我们看得见书上的知识,看不见学生的感悟。我们的“感知”教学恰恰疏离了语言的教学。就像学生喜欢吃的“麻辣豆腐皮”,像豆腐皮,却与豆腐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们强调认知教学,忽略语感体验。我们善于把精美的文字成品拆卸成零星的标准件,有血有肉的文章变成让学生做分析实验的死的语言标本。
我们分析《背影》忘不了:“本文线索是背影,文中写了四次背影。”“两次实写,两次虚写”“文中最精彩的刻画背影运用了动作描写。”“文中刻画父亲运用了语言描写。”“文中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手法”……如此多的技法,我们一个不漏,苦口婆心塞给了学生。
我们却很少关注学生是否从“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中读到生死别离。
是否从父亲送行前的“决定”“讲定”“拣定”中感受到“一门子心思”全在儿子身上的慈父之心。
是否从“祸不单行”“交卸差使”“还了亏空”“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的字里行间读到家庭的沧桑,时代的苦难。
如果语文教学没有关注学生心之所“感”,心之所“悟”,心之所“懂”。就是一种“无心”的教育,是一种“重认知”轻“感悟”的低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