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文荟

跟着名家学教书——《孔乙己》课例学习

2019-06-26  本文已影响30人  叨叨魅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他选取了典型的生活场景,在具体事件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读书人形象。要透过一个人的境遇看那个逝去已久的时代,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有难度有隔膜的。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改变以往直接推送课文主题思想的生硬学习模式?余映潮老师的课例恰好提供了浅入深出的解决思路。

        所谓浅入,就是用教材教,就是领着学生读文本,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而展开,没有高深的理论,整堂课,师生都在对话中品词析句,走近人物。

        所谓深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学习品析、走近人物的同时,在字里行间用心灵触摸到了人物悲苦的命运,触摸到了那个时代特质,触摸到了人的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不可分割性。一句话,透过文字,用心悟到了文章深刻的主题。

        课堂设置的第一个学习活动是“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概说’的方式,说说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对人物的评说中,检测了学生对文意的把握,训练了学生的品读能力和概说能力。但余老师的深刻之处在于,领着学生又往前走了一步,更为细致地读文本、品细节。他引导学生看第4段,看人们怎么打孔乙己,“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需要学生分析这个“脸”字的重要性。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的文章,往往在细微之处显现出深刻的表现力:孔乙己爱面子,但人们却常常把他的脸打破,而且只写读书人打他,短衣帮从来不打他,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对这一看似浅显易懂因而常被人忽略的细节的深入分析,即为浅入深出之第一处。

        课堂的第二个学习活动“比读训练”,更是处处体现着浅入深出的学习思路。

        活动内容:在第4段与第11段中寻找对比点,感受这两个段落在这篇小说中的重要和用,感受细腻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孔乙己命运的变化。

        学生分析到了孔乙己前后脸色的不同、对待别人挖苦时的反应不同、喝酒的姿势不同、衣着不同等等,而教师的适时补充和讲析又让这些对比细节更为丰富:时令、语气、动作、形貌、神态、酒量、钱数、手的用途……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活生生地推到学生的眼前,怎能不引起学生的深深思索呢?透过文字,思索文字背后的东西,此为浅入深出之第二处。

        结课处,教师又抛给学生一个经常不被发现但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开头为全文埋下了一个重要的伏笔,写孔乙己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多花一文买一碟茴香豆。第11段与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钱买了一碗酒,“四文大钱”到底有什么深刻的表达作用?难道仅仅是动作描写吗?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到,在孔乙己生命的最后时刻里的最后一碗酒,连下酒菜都没有了,这就是鲁迅先生表现人物悲苦的高妙笔法。这里对文字的品析,又一次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可视为浅入深出之第三处。

        这一节课,余老师另辟蹊径,对文本中的有效信息进行了课前整合,长文短教,而这些大有价值的文字信息,却是我在以往教学中常常忽视的。究其因,在于自己对文章的解读力度不够,在于对文字进行独立思考的力度不够,所以,改变课堂,从改变备课过程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