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 员工说:“别人家公司的HR做得那么好,为什么你们就不行?
一位大学毕业刚投身于HR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最近在纠结,她所在的公司就是一家行业里算中等水平,知名度也不算高的一家公司。由于资历较浅,所以她从事着很多事务性工作,因此也接触了不少一线员工。她最近纠结的点在于,很多员工对公司HR的工作不太满意,认为效率低,没有站在员工立场上帮助他们,所以她经常会听到员工抱怨的就是,人家某某某公司的HR工作做得都好,网上有很多介绍,你们怎么不学学人家?于是她开始在网上搜索一些别人家公司的实践,发现确实比自己公司好很多,这让她对那些“好公司”产生了向往之情。虽然公司也开始重视HR工作了,但以目前的状态,别说员工了,自己好像也开始“嫌弃”自己的公司了。
知识点:幸存者偏见
“幸存者偏见”是一种典型的思维误区,这种思维误区还有一个别名叫“死人不会说话“,指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些已经被“筛选”过的结果,而对于大量我们看不到的信息,往往会选择忽略。
举例来说,好多年前我经常会听到身边的朋友说,开个淘宝店卖些小商品很赚钱,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朋友确实遇到过一些通过这种途径赚到钱的人,所以他们会认为,开淘宝店十有八九都是赚钱的。
再举个例子,前几年,我又听到身边一些人说,开个奶茶店啊,开个便利店啊,也挺赚钱的。虽然他们身边没有通过开这类小店赚到钱的人,但他们发现他们看到的奶茶店啊便利店啊,生意总是很好,人气也挺旺的,所以觉得这样的店收益颇丰。
然后举个最新的例子吧,最近“币圈”非常火,身边已经有许多人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了,不是因为他们有多懂,看到了多少机遇,而是听到了一些因为“炒币”而暴富的人,所以他们也想尝试一下。
最后再举个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话,就是“读书无用论”,什么谁谁谁文化水平也不高,生意照样风生水起,而且读书学到的东西工作中基本用不上,所以“读书无用”。
这些都是生活中典型的“幸存者偏见”,因为他们看到了个别成功的案例(也就是被“筛选”过的信息),觉得如果可以效仿,那自己成功的概率也能大大提升。但他们却忽略了绝大部分的失败者(也就是“死人”),因为大部分失败者“不会说话”,他们的故事没人会关心。
别人家的“好公司”不是天生的,是不断实践出来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度不断提升,我们非常容易找到关于一些领先企业的各类分享、最佳实践还有相关案例。不过许多人看完后的第一反应并非思考其他公司哪里做得好,而自己的区别在哪里。而是第一时间就想到,怎么别人就做得那么好,我们做得就不怎么样呢,羡慕别人的公司。
员工有这种想法,就是看到了一些“幸存的佼佼者”,而没有看到公司身处行业的差别或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别;也没有看到其实大部分公司在实践中一定会遇到的各类问题,其实那些佼佼者们在当前也会遇到不同挑战。所以,员工也一定没有看到其实佼佼者们能有如今的领先地位成为“幸存者”,过去也经历了无法想象的痛苦。当然,他们也忽视了自己公司正在做的努力。
员工存在这种“幸存者偏见”是正常现象,因为他们并不了解HR的日常具体工作,只有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才会和HR产生更多互动。而HR当时给他们带来的感受,恰恰激发了员工的这种“幸存者偏见”。
如何运用:使自己成为员工眼中的“幸存者”
想要改变当前HR在公司的这种尴尬处境,我们要做的并非“据理力争”来证明自己已经努力做事了,而是要真正让自己成为员工眼中的“幸存者”,让员工有一种“虽然公司没有那些佼佼者的名气与地位,但公司HR同样做得很好”的感受。HR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让员工看到HR的“成绩单”。有时候,在内部对HR的工作进行宣传是非常重要的。注重正面宣传,让员工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这时非常必要的,在员工面前展现真实与专业的HR形象,可以有效拉近HR与员工的距离。
扩充“分析样本”来评估HR工作质量。HR在公司内部推行某个项目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一小部分关键干系人,例如业务部门老大或公司高层,他们认可了这个项目,一般会评定这个项目算是成功了,这也是“幸存者偏差”的一种体现。如果想更好地确定某个项目的效果而非为HR部门带来的绩效,可以分析更多非主要干系人(例如涉及到该项目的基层员工)来评估工作质量,也许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帮助HR进行日后的优化与迭代。
通过“学习失败”实现成长。我们在学习其他公司做法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看“成功案例”、“最佳实践”或者“干货文章”。其实,成功是无法复制和模仿的,但失败往往有极强的相似性,因此学习他人的成功之处,不如借鉴别人失败的原因。
今日总结
今天我们讲到了“幸存者偏见”这一概念,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往往会关注那些少数的成功案例,而选择无视更多的“失败或沉没样本”,这样会使我们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从而做出错误的思考和决策。HR需要通过更全面的自我展现来逐步消除员工心中的“幸存者偏见”,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