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读书中国传统文化

心有正气,不媚于他人---学论语《八佾》篇第十三章

2017-12-05  本文已影响31人  微尘悦读

20171205

        今天学习了论语《八佾第三》第十三章: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这一章字面意思是“王孙贾问说,(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对这一章的理解是个难点,如果不了解历史或者习俗俚语,根本看不懂这一章的意思。

        这一章的故事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先说说“王孙贾”,他是当时卫国的大夫。根据孔安国的批注,“王孙贾,卫大夫也。欲使孔子求昵之,微以世俗之言感动之也”。孔子是一代圣人,众人都非常崇敬他。假如孔子能够亲近王孙贾,就会帮助王孙贾提高他的声誉。所以王孙贾想使孔子“求昵之”,昵是亲近之意。这是假藉圣人的这种声誉来提高自己的声誉。所以,他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是有用意的。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最难懂的。媚是谄媚、求媚之意。这句话是当时的民间俗语。奥,是指房间的西南角。古代房屋都是坐北朝南,西南角是尊者所居的位置,通常供所谓“中溜神”,中溜神就是土地神,主宰整个房屋的。灶神的神位设在厨房,灶神是主饮食之事。按照地位尊卑排列,中溜神排在灶神之上,尊贵高于灶神。王孙贾引这句俗语的意思是“与其你求媚于地位比较高的中溜神,不如去求媚于主宰饮食的灶神。”他是个实用主义者,因为灶神有实权,主管饮食。中溜神虽然尊贵,但是讲实权派他不如灶神。这是俗语就像咱们现在所说的“县官不如现管”的意思,很实用主义的。

  王孙贾说这话啥意思呢?他是在暗示孔子,他在暗示什么?要想搞清楚他的意思,还需要再了解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当时孔子周游列国,经过卫国时,也希望得到重用。他想得到重用的目的不是为自己的功名富贵,是希望能够推行周公之道。他希望圣贤之道能够先在一国实行,树立起好榜样,然后推行到其它诸侯国。他本来希望在自己国家鲁国来推行圣贤之道的,由于鲁国国君无实权,三家专权,孔子斡旋于三家之间,包括堕三都等,都是在推行圣贤之道。但最后还是不行,被迫去周游列国。这些细节都在电影《孔子》里有很精彩的展示。

  后来,他来到卫国后,当时国君是卫灵公,对孔子颇为尊敬,但这种尊敬也只是一种形式。卫灵公宠爱妃子南子,而南子品行不端却很有才华。南子很厉害,卫灵公一切都听命于南子,贤臣都不能得到重用,谄媚巴结她的人反而得到重用。当时南子也想召见孔子,她的目的和王孙贾一样也想藉孔子的名声来壮大自己的声势。这就像现在很多人都乐于与名人权贵相识合影,然后发朋友圈,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一样。

        孔子也知道南子的企图,再三思虑后还是决定去见南子。当时很多弟子都想不通,子路比较鲁莽,还责备孔子为什么去见南子。他说这样一个品行不端的女人,为什么要去见她?孔子有他的苦心,对他自己的声誉,他放在其次,是希望能够看看有没有机会在卫国得到重用,之后可以真正帮助卫国。电影《孔子》里孔子对南子说了“思无邪”,表达了他见她是没有邪念的,这是圣人的苦心。

  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就容易理解王孙贾这句话的意思了。王孙贾不过是个小人而已。他以为孔子来卫国,见南子是为了求官,所以就用这句“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问孔子是什么意思,这是在暗示孔子。这个奥是比喻南子,她比较尊贵,这个灶是比喻他自己。他的意思是你孔子与其去求媚于南子,不如求媚于我。

        孔子回答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个回答是很温和的,他明知道王孙贾的意思,但不揭露他,而就着他的问题来回答。“获罪于天”的天是讲天理。《朱子集注》说,“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

     朱子的这个解释讲得很明白。天理尊贵到极处,它没有相对的,它是独尊不二的。所以你讲主房屋的奥神跟主灶台的灶神,都不能跟天理相比。如果我们悖逆了天理,是“获罪于天”,得罪上苍,这个罪过靠祈祷奥神、灶神也免不了这个罪。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只要我们能顺天理就行了。做事要顺天理,不必想去求媚于灶神,也不必求媚于奥神。也是在暗示王孙贾,你也不必来说服我,我也不会去求媚于南子,也不会求媚于你,我是顺天理而行。

        我特别喜欢这一章,孔子的讲话那么温和,又那么谦逊,但又显露出圣贤的那种骨气和正气。他的语言艺术太了不起了,既不得罪王孙贾,又能表明自己的立场。这种语言艺术是基于他的浩然正气,因为心中有正气,自然就没有求媚巴结之心。所以,讲话才能顺理、温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