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文荟

相遇旧时光

2019-05-07  本文已影响55人  秋之准备

约了周三下午去初中部上课。上周做出来《短文两篇》的整合设计,评价还不错。但我心里明白,只有在课堂上加以实践,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纸上谈兵。于是,和老同事茹芹姐联系,约定上课时间。

计划终是撵不上变化。突然通知学本课堂进行三天培训,原本的蹲校督导也暂时搁置下来。好在这次专家来得少,各科要分开进行,轮到语文的时间只有两个半天。掐指一算,今天下午是个空闲,赶紧安排上课节次。茹芹姐很是热情,得知我还要接孩子,就把课调到第二节。

下午,送了孩子上学,一路向东,到单位签到,请假;再一路向西,向初中部进发。穿过大十字街,曾经熟悉的街道和景物扑入眼帘。这是县城老城区,有过喧嚣一时的繁华;这里有着最古朴的城墙、街道和土著居民。二十五年过去了,第一次穿越这街道胆怯地走进襄师的情境居然有些模糊了。街巷似乎比以前宽了一些,不再有以前污水横流的破败肮脏。路面依然坑洼,水泥路终究抵不过岁月风霜的侵蚀。依稀看见,我和他顺着小街走着,澡堂子的水肆意地漫在路上。随意扯着话,有一搭没一搭。散漫地走,不快也不慢。好像也没聊出啥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兜着街转了一圈。后来又转过吗?不大记得了。既没有情节,也没有结局,这不算故事,只能叫经历吧。

走到西街尽头,顺着初中部的院墙向北骑行。这条路走过了多少年?三年求学八年教书,呵,这厕所味浓郁的小道这么多年还是这模样。十四年前那个夏天,小卡车拉了桌椅和床,从城东搬到城西。这是一高的老校区,依偎着汝河,遥望着灵山,据说风水极好。校园里树木葱茏,花草繁茂。曾在办公楼住过集体宿舍,在门口一排小平房里生下儿子,在东南角小院儿低矮湿潮的屋子里备课、哄孩子……

岁月依依,青春不再。去上课的路,遇见了旧时光,走得很漫长。

初中部大门口,笔直地左右站立着四位迷彩服帅男,军人看大门?这规格够高。院内旧貌依稀,走到报亭看到郑老师,寒暄数句,原来那些并非军人,而是以军事化标榜的物业公司,承包了寝管、门卫的相关事务。这样也挺不错,管理似乎更规范些,学校的社会影响自然提升了好几个百分点。正打算打电话,看见茹芹姐走到花坛倒水。她笑着说,我以为你要掐着点儿来上课呢。她不知道,我遇见了旧时光。

这是近半年来上得最隆重的课。茹芹姐以段长的身份,召集所有语文老师来听课,上课前用小喇叭向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介绍:这是咱们的语文教研员、王君青春语文工作室的名师来给咱们上课。我很是不安。太厚重的礼遇让我心生愧疚---其实,好多老师不愿意让我胡乱插一杠子。我的课与他们的应试背景不大协调,我讲完也许他们还要烫剩饭。我猜测,我不大受欢迎应该有道理。课进行的还算顺利,老师们反映还好。课后用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和老师们聊了聊我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路,跟他们交流了王君老师的文本特质和课型创新理念,鼓励年轻的老师们在课堂上多一些想法。

设计课例的时候,做的是加法。围绕教学目标和课型特点,预设出尽可能丰富的流程和环节;课堂教学的时候,开始做减法。四十分钟,精打细算,总不太够用。导入简化,一两句切入文体;句式的仿写难度太大,不能当堂练笔,只让学生说出一两句、填空一个词;积累章法简略处理,了解即可;知人论世部分改为配乐默读,回扣关键句。最终,在下课铃响起时,我的结束语也接近尾声。总体来说,课堂的把控方面还是有进步的。这样的详略处理,似乎更符合积累型文本群文阅读的特征。

那些年,这个校园,课堂上有我意气风发、风格张扬的影像。2003年的公开课,2005年的观摩课,2008年的市课,2009年的省级选拔课,2010年的市观摩课……那些时光啊,消散在岁月深处无处寻觅了,只有树,一年一年绿着,花,一季一季开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