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课堂,应该动起来——于永正《狐狸和乌鸦》听课笔记
文/涅阳三水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是我们小语老师离不开的借鉴和模仿对象,低年级课堂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形,于老师在《狐狸和乌鸦》的寓言故事课堂上,又给了我们一种模板。
那就是动起来,无论是生字教学,还是课文内容的教学,这篇文章的教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一点。
第一课时
这节课一开始,于老师用“双手和大脑”的儿歌进入,大脑不仅会思考,还会想象。
这首儿歌之后,于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狐狸”和“乌鸦”两个词语,仅仅两个词语,就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由此走进了这节课。
孩子们由狐狸想到了“狐假虎威”的故事,想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
这样的导入环节,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与孩子们的认知紧密结合在一起。
低年级的孩子学习生字,需要把每一个生字都呈现在黑板上的,于老师也是这么做的。
让孩子们自己把生字认了一遍,就开始来读课文。
孩子初读课文,老师要求很严格,一是要求一定要读正确,二是要求读的时候句号、段与段之间必须停顿。
在读的过程当中,于老师又强调了句号停顿的时间要长,不能太短。
几个小朋友读完,老师做了肯定,又要求学生说“书要反复读,才能读好,要读慢一点,读完一句,要想象意思,读得快了,就没有时间想了。”
读课文一定要在“严”字上下功夫,于老师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从小就要读出标点,这一点要常抓不懈。
。。
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儿?
孩子们初读了课文之后,就要对文章的内容做一个大概的了解。
因为低年级的小学生,还不太会概括文章的内容,孩子们起来基本上都是复述了故事。
即便是复述故事,也能够看出,孩子们读过一遍课文,就已经掌握了课文的内容。
接下来,于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写这些生字了。
生字的要求是,写得正确、规范。
要把字写得规范、正确,首先要读“字贴”,这一点,也是我们的语文课上欠缺的。
所谓的读帖,就是要学生观察字帖怎么写,要求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
在观察的时候,于老师对每一个字都做了重要的讲解,哪一个字哪一个部位要写大或者写小,哪一个笔画要写长或者写短,哪一个笔画要向下或者向上拉长。
感受着于老师这样的讲述,只觉得脸红心跳,自己的课堂上,向来没有对生字做过这样的讲解。
以后得对生字做一些细致的讲解,和提出一些要求了。
。。
于老师说,生字教学严格按照“读、描、仿、临”的规律去做,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于老师说出了自己的体会——老师一定要认真读贴,并把每个字写好。
看着这样的文字,头上直在冒汗。
读书的时候,虽然说每天练字,字还依然是丑陋不堪,无法示人。
现在在教室里,每当学生写字的时候,也会像于老师这样,提出学生书写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地方,针对一个字当中的某一个笔画的重要性,做一些讲述,这能够恍然大悟,从而改变这个字形的写法。
从于老师这里看到,这样的方法挺好,那么以后的日子,将继续进行下去。
在这节课的最后,于老师认真地夸了孩子们,肯定了,孩子们写得都不错,要孩子们记着“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的口诀,慢慢来,只要细心,只要坚持描红,仿影,临帖,人人都可以写一手好字。
第二课时
一开始,于老师就告诉孩子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排演课本剧《狐狸和乌鸦》,要读出它们的语气、语调。
孩子读课文的过程当中,要把文字读懂,这是语文课最重要的事情。
为了让孩子们读得更好,于老师在课堂上做了示范,这样的示范,一下子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的心中产生出一种涌动,感受到了朗读的美好。
能够演好狐狸和乌鸦的情景,接下来又要求孩子们把句子给背诵下来。
能够让孩子动起来的课堂,是孩子们最有兴趣的,当学习成为一种需要,孩子就会投入巨大的积极性。
于老师用他的课堂,给我们做好了最好的榜样引领。
。。
孩子们到讲台前开始演表演着,于老师在旁边点评着,指导着,及时地更换孩子们到讲台边来演。
于老师的指导,有评价,有点拨,有讲解,还有必要的参与。和学生的对话,读狐狸那些语言的时候,有表情,有动作,真是活灵活现,引发一阵阵掌声。
这样的于老师,完全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还有组织者。把孩子们一波一波地从座位上喊到了讲台边,不是做狐狸,就是做乌鸦,从语气到表情,再到肢体动作,实在是非常精彩。
孩子们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于老师穿插在孩子们中间,进行偶尔的指导。
更多的是于老师参与到孩子们的课本剧当中,他饰演了狡猾的狐狸,叼住肉却往教室门外跑,被孩子们喊住了,说他的家在大树底下,应该往椅子下面钻。
像这样的错误,于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做,目的就是为了看一看孩子们到底有没有读懂课文,对书上的内容有没有完全理解。
课堂上故意犯一些小错误,这样更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是一种好方法,应该从中吸取,并且运用到我们自己的课堂上来。
。。
于老师的课堂,往往是“以演促读”,演过课本剧之后,再读课文,学生的劲儿就更加的足。
孩子们再一次读过课文之后,于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开始深入理解课文。
在“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当中,乌鸦多聪明啊,为什么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当中,它就这么笨了呢?
这种结合了孩子已有认知的问题,很容易促进孩子的理解。
孩子们一瞬间就明白了,“奉承话”就是“好听的话”,接着就引出了适合课文的一些形容词——课文讲了什么样的狐狸,什么样的乌鸦?
这样,狡猾的狐狸,爱听奉承话的乌鸦,就油然而生,这样距离寓言故事的寓意就更进一层,也没有刻意的痕迹,非常自然。
于老师带孩子们理解了狐狸和乌鸦,那么再一次走近人物,去和他们对话,交流,展开与人物对话。
孩子们都说过之后,于老师总结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这样总结过之后,于老师又深入地问了一层——狐狸和乌鸦能听我们的劝告吗?
孩子们说乌鸦会听,狐狸不会听,原因就是狐狸太坏了。
总结语
把语文课上成活动课,在课堂上适当的犯一些小错误,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
这篇文章的教学,这两个方面让我印象颇为深刻。
课堂上,能够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每个学生都最为欢迎的事情,这也符合了孩子们活泼好动的特点。
于老师用他的实际方法告诉我们,让孩子动起来,能够增加对文本的理解,我们也应该从中得到有益的学习。
针对文本方面的一些小错误,则会更加有意思。
我在读课文的时候,有些地方故意读错,考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读。这些错误的地方,往往成为孩子们印象深刻的环节,也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在课堂上,动起来,错起来,就会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