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教材初中语文

通感 陕西省于红梅名师工作室成员 董雅凤

2019-05-09  本文已影响78人  董雅凤

     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  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在通感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常见的句子如:你笑的真甜。笑声应该是听觉,甜是触觉,此处笑容仿佛有了味道,突出笑容的感染力,这正是使用了通感的修辞。

      再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笼罩着我。常识里,香气是通过鼻子被人感知的,颜色是通过眼睛被人看到。在作者的笔下,香气无形无色,吸入鼻中,却轻柔梦幻,正如浅紫色给人的感觉。此时,作者被藤萝花的生机活力感染,物我两融,完全沉醉在藤萝花的世界里,嗅觉、视觉和感觉都相通了,借用通感,生动的突出了香气的轻柔、梦幻、清新。

      再比如高尔基的《童年》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注视着外祖母,让她的唱歌似的话语,如鲜花般在我的心底温柔地开放……在“我”心中,外祖母是善良乐观慈祥可亲的。她关爱我,鼓舞我。她对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有着温柔坚定的力量。话语是听觉,如鲜花般在我心底温柔开放是感觉。此时的通感,形象的写出了外祖母的温柔以及我对外祖母的爱与依赖。

     朱自清先生也特别喜欢使用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歌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描述,但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断断续续、飘飘渺渺、悠悠远远。使用通感,更为形象具体。

      在语文课本中,通感的例子还有很多。平时写作时如恰当使用通感,能激发人们丰富的联想,让文章形式更活泼,让文章的意蕴更深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