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头条成长励志随笔散文

书出版了,我想和你们聊聊这些

2019-03-30  本文已影响2068人  吴晓布

我并非天资聪颖,也算不上愚钝,属于中等水平,在小学初中的时候算得上是学渣中的佼佼者,除了课本之外的书我都热爱。就这样的我,现在竟然出版了一本书,不知道如果初中老师听到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

我从小喜欢天文地理,对宇宙充满好奇。多年前知道这个宇宙最高维度有十一维的时候,十分震惊。一维空间只有一根直线,二维空间是个平面,三维空间是立体,四维空间是超立方体,再往上已超出我的想象能力——需要用投影才能理解。

工作一些年以后我在思考,人们的思维方式会不会受到视觉的影响,用眼睛看事物需有一个焦点,焦点之外实质上一片模糊(大脑会让我们相信不模糊)。这可能导致我们思维容易聚焦于某个点上。思维的局限性在于你是看到点、线、面还是立体。遇到问题的时候,聚焦在问题本身,容易陷入问题之中,因为信息量太少。于是我们会通过相关性把和问题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猜测因果,是线性思维。进一步,将类似的事物联系起来,是平面思维。再进一步,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事物也联系起来思考,这是立体思维。

思维能力是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也可以叫做认知能力。从前我们只知道运用大脑思考,但是大脑内部的工作机制就像一片迷雾一样,从进化论开始,随着脑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理论逐步完善,我们对思维的了解越来越多。

我喜欢接受挑战,对事物充满好奇,并且有足够的自信,假如自信是一笔财富,那么我也是富甲一方了。自信和好奇是两项宝贵的品质,好奇心让人不断的探索未知事物,而自信心让我克服面对未知困难的恐惧。

当我还是少年时,喜欢玩街机游戏,初生牛犊不怕虎,想来自己也能写。于是开始写代码,没有师傅带入门也没有网络可以查资料,全凭想象一个游戏内部如何运作实现。那个年代不像现在网络上有无数的开源代码可以拿来改改或者让你研究别人怎么写。也许正是这些困难锻炼了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兴趣加上好奇加上自信心成为最好的驱动力。最终完成了一套游戏软件,有100关,还自带关卡编辑器,高高兴兴的用U盘拷给认识的亲朋好友玩(九十年代末的时候网络还没流行呢)。

第一份工作不是写程序,而是操纵一个巨大的来自前苏联的机器加工机械部件,这份工作除了锻炼耐心和体力之外对于提升脑力实在没有帮助,于是半年之后换了一个岗位,穿着白大褂拿起电烙铁操纵示波器根据电路原理图在一台有故障的电子仪器里找出问题,这也是一份唯手熟尔的工作。很快我的兴趣又开始转移到控制这台电子仪器的电脑端软件。那套软件设计的设计者是大学里的博士,博士的技术能力很强,但是软件的交互体验实在太差,使用者的学习成本太高。我在想啊,如果我把这套软件重新写一遍,让傻瓜也能操作这套软件,就可以省去培训用户的成本。

可是在此之前没有写过需要通过电脑端操控硬件的软件,每当博士从学校来我们这修改软件的时候,我就坐在边上看他写代码。一边看一边在心里叹气,博士的智商确实比我高,但是为啥写出来软件这么不好用。半年之后,自己动手重新写了一套。就这样走上程序员这条不归路。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我是坐在一个金融分析师边上多好。

在软件开发领域,写代码只是其中一个节点,往前有产品经理设计产品,往后有测试工程师保证质量,再往后还有运维工程师发布到服务器上。一套互联网软件,包括前端和后台服务,还包括数据库,以及一堆其他的底层支持,例如网络通讯等等。要懂太多东西,需要不停的学习。而我总觉得别人做的不够好,总想着自己去实现。就这样,我又把别人的活给干了。

心里琢磨着,既然我都会了,为啥不自己弄个软件公司。别看我们公司小,但是该有的岗位都有,例如软件销售、技术支持、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前端工程师、桌面开发工程师、后台服务工程师、测试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运维工程师、售后客服、CEO,公司名叫做一条龙服务科技有限公司。有一天,客户说你们一条龙服务公司怎么就你一个人啊。我说,我就是那条龙。

一条龙服务好是好,没有中间环节,十分高效,成本又低,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累。自己又是员工又是老板,角色切换起来心累,所以很快被大公司招安。

后来遇到各种问题,首先要解决个人英雄主义和团队协作的角色转换冲突,然后解决带团队的问题。从几十人的团队开始到后面几百人的团队,规模增长同时带来指数级上升的问题。从执行层到决策层中间有很大的鸿沟,从中层管理到高层管理,需要提升的是前瞻能力和决策能力。

这些不是看几本管理书籍,上一些管理课就能提升。需要不断的实践,突破舒适区。曾经我也苦恼过,如何提升自己的这些能力。有句话说,要站在老板(上级)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多人听过这句话,但没有多少人真正做到。问题在于很多人只是知道,但没有去实践——知行合一

思想实验是个非常好的工具。举例来说,如何做到站在上级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假设我现在是上级,我会面临如下问题:

1、上级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2、工作目标的价值是什么。

3、完成目标后如何验证产生的价值。

4、要完成这些工作目标的实施路径是什么。

5、需要什么资源。

6、如果目标不能达成,会是什么原因。

7、知道原因后,如何避免。

8、.....

让这种思想实验成为你的习惯,虽然开始的时候可能很多问题压根不知道答案,但没有关系,经过一段时间,你会得到飞速成长,同时也能看到效果。

我是实用主义,理论从实践中来,通过实践不断的完善,这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怎样让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怎样解决现实中错综复杂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促使我开始总结过去的经验,将零散的方法抽象出来,形成一套可以供他人参考的思维框架,这是写《认知: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的由来。

从我动笔开始写《认知》的书稿开始,到出版上架,正好两年时间。写完书稿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想再写认知系列的文章,因为实在太费神,每次都要写到凌晨两三点。完全不像写其他类型的文章那样洋洋洒洒随心所欲,写抽象了读者不容易理解,写具体了不利于读者思考,关键在于“度”的把握。阿里巴巴的曾鸣教授讲述他的战略观的时候,提到一个“度”字。

企业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度”是一个动态平衡,“度”当中决定了企业发展的节奏。——曾鸣

你看,这一下就把写作和企业做战略给关联起来,凭空拔高了不少高度。说起战略,有句话叫做“看十年、布三年、做一年”。看十年看得是愿景(Vision),布三年指的是战略(Strategy)布局,做一年是指行动(Action)要找准点。看十年的趋势,做好三年的战略布局,制定一年的行动方案。

如果把上面那句话,应用在个人身上,也是非常实用的人生规划方法。

把握“度”的能力,本质上是认知能力。一个人看未来趋势的准确度,体现了自身的认知能力有多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看未来的意识,一种是没有看未来的能力。而那些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既有看未来的意识,也有看未来的能力,因此能先人一步。

认知程度越高者看世界的角度越抽象化,概念化。反之则越实例化、表面化。举例来说,我们谈起科学和技术这两个词,有人会想到量子力学和卫星发射回收,有人会想到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手段。前者具体,后者抽象。这就是两者的认知能力区别。

有人看到无人便利店可以不用店员收银又智能又节约人工,有人看到无人便利店虽然省了收银员,但还需要有人上架商品还需要整套监控硬件以及各种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的投入。而传统便利店的成本结构中,店员的工资只是占很小一部分,所以无人便利店的死去是必然,有着和无人货架一样的结局。这就是看表面和看本质的区别。

提升认知能力的过程,是学会换一种方式看世界的过程——从一堆复杂纷乱的线索中找到真正的源头。人从出生开始,就在解决问题。婴儿时期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为了降低威胁想尽办法卖萌(婴儿为什么看上去很萌,是为了激发人们的爱心)。还不具备语言能力的时候,哭成为唯一与外界表达需求的方式,代表着我饿了冷了热了不舒服了。

认知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每天都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很少想一想,我们所定义的问题,是不是真正的问题,要不要把问题重新定义。假如我们乘时光机回到电梯刚发明的时代,会发现等电梯的人们总是很不耐烦,嫌电梯速度太慢,等待时间太长——即使30秒,也足以让人感觉很久。如果你是电梯设计者,会如何解决这个电梯速度慢的问题呢。随着技术发展电梯速度慢的问题一定能解决,但可能要花几年时间。聪明的设计者试着重新定义问题——如何转移人们等电梯的注意力。当电梯口边上装上一面镜子之后,人们会不由自主的照镜子,观察自己衣着是否得体,从而转移了注意力。再往后,有人发现这个商机——电梯广告。

提升认知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认清人类思维的缺陷。我们所见所闻是否真实,是否被舆论牵着走,有没有自己的判断力非常重要。人类有许多思维缺陷,而这些思维缺陷曾经在过去是解决生存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像下围棋的定式一样,下过围棋的人都知道,定式是一种稳妥的下棋顺序,可以在减少思考的情况下不会走出臭棋。可是如今时代和环境都变了,这些过去的思维定势,反而成为制约人们的创造力的枷锁——不假思索,就是长久依赖思维定式的表现。

在你刚成为一个领导者的时候,会发现手头上有处理不完的问题,这时候你该怎么办呢。如果感觉束手无策,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可能你缺少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方法论是迷雾中一盏明灯,能够指引你向正确的方向前行。方法论不是方法,无法直接用来解决问题,而方法则是在方法论的理论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产生的可操作的行为和步骤。

认知能力还包括判断力、观察力、学习能力、知识储备能力等等,这本书包含4个模块——重新定义思维、重建学习之路、有效实践应用、高速成长迭代。

一个人首先要有一套思维框架,这套思维框架用来解决当前环境下的各种问题,只有框架还不够,还需要掌握高效学习知识的方法,思维框架和知识都有了之后,需要我们实践应用,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同时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框架。

致谢

感谢所有订阅连载《提升认知能力》的读者朋友们,是你们给了我持续更新的勇气和鼓励。在认知提升的微信群中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大家认真而热烈的讨论认知的气氛让我倍感鼓舞!

感谢热心的读者朋友帮忙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文稿!

感谢所有阅读我文章的读者们,你们投出的每一个“喜欢”,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感谢简书行距文化(原简书版权中心)武新华老师在出版过程中给我的指导和建议!

感谢当当的Jessic老师以及出版社!

感谢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郭锐先生、阿里巴巴菜鸟网络高级物流专家刘太红先生推荐本书!

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

要感谢的人太多,就不一一列举。

新书独家首发当当网,后续将会陆续上架各地线下书店及天猫淘宝店。

希望本书能给你带来启发。

纸质书:点此购买《认知: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连载完结电子版:致读者: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维模型和认知框架

相关文章:思维模式 | 为什么你学那么多认知依然无法解决问题

认知升级,发现一个新大陆 ——评“驴光掠影”的认知系列付费连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