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幸福告诉你
幸福是什么?于我到了而立之年,尝尽了人间的各种五味杂陈之后,是早已经欲发想拼搏的时候,却徒徒生出了好多的思考。自己过了梦幻的少女时代,过了青涩的年轻时代,也是在各种人生的抉择面前学会了自我安慰和自我拔高。冥思苦想哲学有什么意义。幸福之于我是什么?幸福是我在清晨的壮美里,用一颗虔诚的心思考。幸福是我在午后的时光里,用一颗真挚的心读书。幸福就是我在安静的夜晚里,用一颗朴素的心研学。
在每一个风铃摇曳的清晨,修一颗虔诚的心。每一个朝霞、每一束阳光、每一颗发亮的星星,都让我时时刻刻保持着一份虔诚。在我贫困的童年时代,我享受了大自然给我的快乐。每一个清晨,我们都背上行囊去离家好远的地方播种。在我幼小的童年里,我懂得了播种的意义。在我困难的少年时代,我享受了读书给我的快乐。每一个清晨,我都在默默读着一本本书籍。印象最深的是,没有钱买书,我们就抄书。在我艰难的青年时代,我享受了学习给我的快乐,以致于我一直学一直学。在我求索的职业时代,我享受了专业给我的快乐,以致于我能静下心来。在鸡鸣的春天里问一声“春天,早安。”在酷热的夏天里,看一看豌豆开花。在丰收的秋天里,收割一番麦田。在漫长的冬季里,突然想起了妈妈亲手做的面窝窝。一直保持一份简单,因为,我懂得虔诚的意味。
翻开一本本泛黄的书页,林清玄的《人生最美是清欢》的书卷上写着“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不浮不躁,不慌不忙,淡定从容地过好这一生。”此时,细细品味,思考如何“简单做人”。窗外阳光明媚,窗内默念无声。告诉自己,“我很简单。”就这样,一遍遍,我就是一个简单的人。
我爱读特级教师袁晓萍《学会向学生借智慧》。书斋里的生活,每一天,读一整本书——在清风的吹拂下,呆在办公室的桌子前,手捧一本好书,安安静静享受“向学生借智慧”的真谛。不受任何人的打扰、不收任何事情的干扰,我就在书籍里静静思考。想一下,“课堂练习过剩怎么办?”“有一种需要叫不需要”。我竟然“吟诵起来”。我带着一种享受的心情,一边读,一边思考。流畅的文,自由的思考,生命的痕迹到哪儿,文字的浆就滑到哪儿。因为“预设”,所以“遇见”。因为“从看到到再现:画出来的精彩到赋予儿童数学语言自然生长的力量。”读了《学会向学生借智慧》,美好的感觉无处不在,读了《学会向学生借智慧》,深刻的思想无处不在。这是我第一次读后的感悟,当我再读的时候,依旧喜欢。
也许是现代读书的方式太多了,我们偶尔听读一下微信读书里面内容,偶尔听读一下佛学的要义。偶尔听读慕课平台的读书。可是,我更喜欢在宁静的午后来读一本本纸质书籍。我们这些30多岁的人的确有许多喜欢。可是,我常常意识到自己最爱纸质书。我们总觉得每天有忙不完的工作,纷纷不能停歇,上午时候,计算自己13-15年的工资都算了一节课。下班回到家里,陪着孩子学习美术。和孩子玩拼搭积木、和孩子朗读故事书、和孩子一起剪纸、收拾家务等等。好不容易有点时间等孩子睡着了,我们就可以整理自己的教学设计、整理自己的试卷、分析学生的典型错误、研读下载好的多篇论文。偶尔有的时候,我们都是半夜在电脑里敲击着键盘,等到自己要睡觉的时候,自己感觉还是睡不着,然后在拿起来书籍看上一会儿。上半年多半是在12点之后休息。长久之后,自己的身体也受不了,各种问题突然来袭。有一段时间天天跑医院,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妥当。于是,自己戒掉了熬夜的坏毛病。自己却还是不午睡。想象一下,让自己和地球平行一会儿好不。转念一想,如果自己和地球平行了,自己的文字就几乎没有办法去写了。于是,借着午睡的功夫想一下,自己的脑子里可以思考的部分。就这样的一天天过着,简书的文字却渐渐多了。
宁静的夜,独坐书桌,修一颗朴素的心研学。星星点点入眼眸,阵阵师生共对话,人生长叹有夜晚,独坐书桌学习乐。一年又一年,丰富了经历,苍老了眼睑。那一天,驱车回家,听到内蒙古音乐之声的主持人说出自己40岁的时候不要有一点皱纹,是她对自己的最好的保养。对自己长叹一声,过早衰老。一年又一年,理想从丰满走向了朴素。我常常想自己能有一番作为,回过头来还不是空空如也。一年又一年,感恩生活里常常有执着的身影,有乐学的热情,有简单的心。
心里的感觉就是这样:享受这份简单的生活,也许这也是一种超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