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核心素养落地的数学课
有幸在春晖学院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牛献礼的一节数学课《路程、时间与速度》,真是受益匪浅。
牛老师为了让学生能融入课堂,细心做准备:自我介绍试话筒、看屏幕测视力、笔和本子放整齐。
抛出问题,创设情境。先出示学生喜闻乐见的喜羊羊、美羊羊和懒羊羊各自从家到学校的时间,请学生猜测谁最快?谁最慢?有的学生只看时间猜测懒羊羊最慢,但有的学生仔细观察后觉得如果喜羊羊路程远,可能就会最快,在这种有认知冲突时老师适时点拨:比快慢不能只比时间,还要比路程。此时出示三个路程,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写出比较的过程。能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几分钟在大型授课中很少见,说明牛老师授课实在、常态化,注重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为目的。
小组讨论,说服对方。表达思考过程对中年级学生尤为重要。牛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后的交流,引导学生先比喜羊羊和美羊羊,由于时间相同但喜羊羊的路程远,得出喜羊羊快;再比美羊羊和懒羊羊,由于路程相同但懒羊羊时间短,得出懒羊羊快。在这种推理下学生就明白三者中美羊羊最慢。哪怎么比喜羊羊和懒羊羊呢?此时牛老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学生说了求出他们每分钟走的就能比出快慢。老师再次发问:为什么要算每分钟走的米数,而不直接比时间和路程呢?学生理解算每分钟走的米数就是把时间变得相同,就是速度。又问:谁发现了时间、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要让我讲,我是不能像牛老师步步紧逼发问引发学生思考,觉得学生能想出算每分钟来比就行了,不会反反复复让学生说为什么?好浪费时间。可是牛老师觉得数学教育不能只说单纯地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而应当为理解而教,为促进思维发展而教,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教。
请你再完整的说一说刚才是怎么比出快慢的?牛老师再次让学生回顾比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再次重温速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牛老师一方面把抽象的“速度”概念与学生熟悉的“比快慢”生活经验紧密连接,将学生对速度粗浅的、模糊的认识上升到数学高度;另一方面精心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从速度的计算中感受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从学生清晰的表达表明孩子们对速度一概念的来历已经了然心中。
速度单位的引出,牛老师真是有心。填空算出“神舟十一号”的速度和张叔叔骑车速度。根据牛老师所给数据同学们求出来的速度数字是相同的,都是8。但单位没被学生发现,都写的是千米。牛老师说:张叔叔可真厉害,他骑车速度和神舟十一号发射速度一样啊。学生一看,哦,肯定这两者速度不一样。牛老师引导:“有没有好办法看出有啥区别?”这时学生明白写速度单位要把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合起来,中间用斜线隔开。这种先尝试,到发现错误又到正确书写,学生经历了速度单位的“再创造”过程,突破了复合单位的难点,同时促进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清晰认识。
本节课没有大量的练习题,但学生学得牢固。这也是牛老师在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的理念:教了≠ 学了,学了≠学会,学会≠会学,高效≠容量大、难度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本质上,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不是依赖记忆与模仿,而是依赖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理解与感悟。要为学生提供“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创建过程的思考与发现,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曲折与智慧,在探索与体验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感悟牛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感谢牛老师的课堂示范!学习+实践 =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