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课堂七问七答
一、习课堂上需要记课堂笔记吗?
传统的讲问课堂靠记笔记来督促学生专心听讲,记笔记需要信息筛选的能力,而大部分中后等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习课堂上,学生忙着读,忙着写,不需要通过记笔记让学生认真听讲,所以不提倡记笔记,包括记讲义。
但可以在男女生读时圈画关键词、关键句进行强化。
二、习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语文课堂上响亮的回答≠能说会道≠ 口语交际,学生自信的回答源于对知识的熟练掌握。
考试是以“写”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语文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主要通过书面习得。如:听、说、读、写能力,“读”与“写”是占主要的,我们教学要先解决温饱问题。
中国文化并不是看重“说”的:“君子敏于行,讷于言。”
三、习课堂反复的“读、写、读、写”,久而久之学生会不会厌倦?
习课堂同样的教学形式,实施起来却有天壤之别。主要看老师的教学方式,在不变中寻求变化,如“喊口令”、“听写词语”的方法变换。
四、用习课堂成绩一定能提高吗?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具备以下条件:
1、内心强烈的求胜心。
2、全神贯注、踏踏实实地用,不能三心二意。尤其是任务单要当天批改、讲评……
3.活学活用。如“一年级利用早读读读词、描红(有效预习)”。
4.懂打牌规则。一手好牌固然重要,但关键看人怎么用、怎么打。习课堂有三大要素:①任务单②闹钟 (时间管理)③课堂管理(口令、印章、Q币、表扬)。
五、没有独立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呢?
规范管理不等于消灭个性。如:用黑色笔做题,用蓝色笔订正,用红色笔批改。规范做好各个细节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规则≠机械,用了之后有生机、有活力,是规则;用了之后学生状态死气沉沉,是机械。
自由≠有个性,但规范保障人的个性。
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个性早在3——6岁就形成了,我们不要把语文课堂的培养力万能化。
六、习课堂如何落实新课标“任务群”、“大单元教学”?
课标千变万化,语文却有其基础的、以不变应万变的东西——读背写。如果“单元整合”是“锦上添花”,那我们语文教师先要做好的就是“织锦”。
管老师把“大单元教学”生动地比作“开动车”,我们一线教师要做的只是开好自己的“汽车”。课标虽大,学生更大。课标是为学生发展制定的,我们最需要研究的是学生。
七、如何做好任务单讲评?
1.选择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讲评,讲评时间7分钟。
2. 用8分钟订正。
任务单讲评原则:讲评时不动笔,订正时用小闹钟限时,在老师眼皮底下独立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