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难忘不仅是自主学习的方法更是那热烈的讨论氛围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1]
——令人难忘不仅是自主学习的方法更是那热烈的讨论氛围
周想成李士金朱晓童 樊佳文
摘 要: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有学术价值;二、课堂教学改革生态实录,保持学生文字原貌,具体形象生动,为学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历史、学生学习心理等提供真实史料;三、以传承圣贤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高等教育之本质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生态圣贤文化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云“鲁迅等人阐述了《红楼梦》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杰出成就,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试问,《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难道是以研究者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吗?袁编云:《红楼梦》问世后,引起人们对它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据李放《八旗画录注》说“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自相矜为红学云”。如果说,那还是句戏语,其后近百年来,《红楼梦》的评论、研究日益发展、兴盛,确乎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从早期的评点、索隐,到20世纪前期的“新红学”,再到50年代后的文学批评,论著之多真是可以成立一所专门图书馆。《红楼梦》的作者问题、文本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艺术特征等方面,都得到了日益深细的探讨、解析,近二十年间更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2]光绪皇帝形式上在位时间为1875年1月到1908年,“光绪初”的时限从1875年开始,至多到1887年,“其后近百年来”,即使从1887年算起,也只能到1986年。袁编的出版时间是1999年,相差十多年时间。故不可说“近百年来”云云。
黄老的新浪博客在“试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一文中批评袁编云:散曲“可以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三卷,293页,倒8行)散曲可以有增句,但决非凭作者“随意”增添,第一,只有少数曲牌可以有增句,即《太和正音谱》中列举的《正宫端正好》(应为《仙吕端正好》)等十四曲为“字句不拘,可以增损者”。李玉《北词广正谱》又补列《仙吕六幺序》等4曲,总共就这么18曲,其余400多曲,均不可有增句。第二,即使这18曲也不能随意乱加,必须遵守一定规则。如《窦娥冤》二折《斗虾蟆》一曲,曲中六字句一般为6句,这里连用20句,故有14句为增的。在此前后之三字句、七字句、四字句,都不能加增句。至于衬字,添加的自由度比较大,几乎所有的曲牌都可以有衬字。但也有规律,并非完全“随意”。第一,只能加于句首或句中,不能加于句尾,因句尾乃用韵之处。第二,多为虚词或修饰性词语。第三,不能破坏原句的基本结构。[3]
令人难忘不仅仅是这样自主学习的方法更是那热烈的讨论氛围
本学期中国文学史课也快结束了,理所当然收获了很多。如果说要选一门大学课程中印象比较深的一门课的话,中国文学史无疑是印象深刻的一门课。不仅是因为老师不同寻常的外貌,更主要是独特的教学方式。从一开始听说要采取每个人上台讲课的方式的时候,其实我是有点紧张的,虽说有上过台发言的经历,但以这种形式讲课,我还是有点懵的。而且讲ppt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老师的想法是比较超前的,您是不赞成千篇一律的讲课方式,希望我们能从细小细节出发,抓住一个细小的点,然后拓宽,不需要我们从人物简介再到诗的内容面面俱到的分析。因为这些是“死”的,书上都有,就不需要再介绍了。虽然以小见大是好,但其实有些知识我们并不是很了解,很可能每次老师要求讲课的同学过过过的时候,那些知识我们还没有完全接受到,很零散地接收知识,可能有时候还是一脸茫然,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讲课人能够介绍一下简介什么的,这是我认为的一个弊处,老师提倡在名著的海洋中游泳,而又有多少人听从了呢?而且有时候老师不采纳我们的观点,也不愿听我们的想法,或者认为我们的想法不够成熟,我觉得适当地交换一下我们之间的观点,也是很可取的。我觉得采取这样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进行探究性的课堂方式,我们每个人在准备自己那部分材料的时候,是很熟悉的,毕竟自己研究过,钻研过,所以说有利于自己对材料的了解。其次,我们听讲课同学发言时,他们的ppt都是经过自己精心制作出来的,应该都是选一些要点,有趣的点或是人们不知道的点,增加我们对它的了解,这样能让我们更容易吸收知识。中国文学史课堂让我学到了很多,拓宽了自己的眼界,在四分之三的大学学习生涯快结束的时候,能够有这么新颖的课堂,也是很有意义的。上课不是用来应付考试的,就像你说过找个初中生,把复习资料给他,让他背一下,考试也能过去的。这句话让我内心很有感触,也觉得很惭愧。有时候我们只是应付考试,指不定你背过的东西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呢。所以说,这门课锻炼我们能力的同时,也给了我很多启示。(周想成)原本从大一开始,我认为文学史课应该是无聊的枯燥的,老师简单的介绍一些文学作品,再罗列些文学常识应付应付考试这门课就算结束了,直到上了李士金老师的课我才对文学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我们从书本中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并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个性,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课堂上的讨论却是十分热烈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甚至课下同学们有时都会聚在一起谈论某些文学现象,因此我认为李士金老师传授的不仅仅是课堂上四十分钟的知识,甚至对每一个学生的一生都产生了影响,于我而言,我重新认识了文学,端正了学习态度也明白了文学作品本身是多么的重要,任何脱离文学作品的讨论都是无用的。我清楚地记得我做的是关汉卿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的讨论,虽然我列出关汉卿戏剧中所描写的三位女性形象,但是我却没有结合具体的戏剧作分析,这导致我在讲这方面的内容时,大家听得云里雾里印象也不是很深刻。在我做马致远汉宫秋的讨论时联系了文本内容,所以最后老师让大家回忆时,大部分同学都记住了昭君出塞与汉元帝。最后我想说任何文学作品都值得拜读,这样才会加深印象,否则就算别人讲得再精彩,那也是过眼云烟,只有亲自感受文学作品才能形成独特的见解。总之这样的文学史课令我难忘,不仅仅是这样自主学习的方法,更是那热烈的讨论氛围。(朱晓童)李老师传道授业,课堂与众不同。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真的收获颇多。之前在文学院偶尔遇见李老师,李老师蓄着长长的胡子,仙风道骨,我对他很好奇,很想上他的课。而这学期第一堂课就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老师首先就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十大能力,主张摆脱传统教课的模式,希望我们能主动在书本中学习,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班的同学轮流上台交流,分享自己所阅读的文学作品以及心得体会,这真的能促进我们更广泛、深入的自主学习。学期将至,同学们进步非常大,基本能摆脱课本与传统模式的束缚,都能有自己的想法,并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俨然一个个小老师。我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发现自己之前讲的内容枯燥、平乏,缺乏生动性,同学们兴趣不大。这样的差距让我感到有些羞愧,但同时也不断反思。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很重要。李老师的课堂能让我们收获很多,可惜的是时间不够,我们课堂的讨论交流只能浅浅而过,很多争论还没有得到结果,这很遗憾。老师传授孔孟之道,推崇程朱之学,可谓传统文化的追随与传播者。(樊佳文)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传承文化就是理想创造,不但是对前人理想创造的继承,也是对今人理想创造的引导和促进。理想、动力、兴趣,互相关联。学好科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开阔眼界,增加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我们就是要记住一组一组历史的镜头,我们必须理解仁慈的伟大力量!理解志向与毅力及朴素的内在关系,认识学习动力的想象特征,认识“正兴趣和成功”[4]之关系。素质教育关系文化传承的成败。我们坚信,有十五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一个贤才辈出的伟大时代,一定会使中国的素质教育摆脱任何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干扰,切切实实、循序渐进地贯彻下去,贯彻到底,贯彻胜利,贯彻成功。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场所、每一个有人群的地方,都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5]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们,我们都在奋斗,但是未来的希望还是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说,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少年同志们!中国属于你们,世界属于你们,未来属于你们,胜利属于你们!一个伟大的从未有过的中华民族的梦想,将在你们的手上成为现实!努力吧!奋斗吧!时代和历史,光荣和梦想,永远属于奋勇前进的青少年一代!
自主学习参考文献: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李建业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321页。
[3]黄老的新浪博客:试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2010-02-27 20:08:57)。
[4]李士金著《走向学习自由王国——献给中国青少年一代》,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523-544页。
[5]李士金著《关于中国基础教育的理论思考》,天津教育出版社,2017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