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关爱教育不要过分
曾几何时,“赏识教育”“关爱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理念的亮点,而与此同时,“批评教育”“惩戒教育”似乎成了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很多媒体对因批评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厌学、弃学、离家出走、轻生等事件一再披露,不时地向教师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不能有批评、更不能有惩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孩子犯了错误,教师连一句批评的话也不敢说。面对不专心听课、没礼貌、扰乱课堂纪律、旷课打架且屡教不改的学生,老师感到很无耐,只能装聋作哑、视若无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常此以往,孩子的坏毛病和不良习惯因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而逐渐地巩固和发展了。对孩子的缺点毛病这种视若无睹的做法,实际上造成了对孩子的纵容,“爱”变成了害。

曾有这样一篇文章让人深思:一名士兵因经常盗窃被军队开除了。军队负责政审的人员很纳闷,去访问他的班主任:“这个士兵从小学到高中,老师给他写的操行评语都很好,为什么现在变成这样子了?”班主任说:“不是呀!我在操行评语中不是写着‘该生手脚比较灵活’嘛!是你们没有注意他的毛病。”可以想象这位班主任当时在给学生写鉴定时思想斗争是多么激烈,最后还是以文字游戏的方式应付过去了。虽然这是个别的,作者也可能有所夸张,但它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教育过程中到底应不应该有批评?一味地夸奖、表扬是否是对孩子的真正关心和爱护?近年来的“赏识教育”“关爱教育”是不是有些过分了?
还记得有一年“春晚”的儿童节目《玩具店之夜》么,那里所宣扬的就是这种“自我中心”“过度关爱”的教育思想。节目中的台词就有“你喜不喜欢我”这句话。剧中这句话反复重复:“你喜不喜欢我?”“我帮你把毛毛梳好了,你喜不喜欢我?”“我勇敢我不哭,你喜不喜欢我?”……听到人家说喜欢就高兴,否则就不高兴、就哭个没完,直到逼人改说“喜欢你”这才不哭。
试想,如果一旦给孩子养成这种“表扬依赖”的毛病,他们将来怎么在社会中立足?社会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应该学着怎样去适应社会,不能企图让社会适应自己。如果处处要求社会、别人顺应自己,那他将来怎样在社会中生活泥?社会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时有发生,如果没有一点心理准备、没有一点耐挫折的锻炼,生活中就不会快乐。
过度的使用赏识教育也是有害的。这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滋长骄傲情绪,变得盲目自信,容易在一片虚幻的赞美声中沾沾自喜,一叶障目,不明“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从而缺乏竞争意识,丧失继续向前的内驱力。
不能过分的使用赏识、关爱教育我国早有古训。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颜之推在其著作《颜氏家训》一书中就指出:要走出“过度关爱”“过多保护”“过高期望”的“三过误区”。有一段很有哲理的话:“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动,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打至死而无成,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深刻地揭示了对孩子只讲慈爱,不加管教的危害,强调了爱护与约束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
其实道理很简单,育人如同植树,不能只顾浇水、施肥;小树在自然环境下生长一定会遇到风吹雨打乃至病虫害,这就需要园丁扶正、打杈、锄草、去病,精心伺候,否则小树很难成长为材。
在儿童教育中,关注、借鉴西方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是对的。但在学习引进的时候,千万不要妄自菲薄,东施效颦。(本文曾以辛幼文的笔名在《幼教新视野》刊物上发表,此次投稿有所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