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享教学·36
6.4 对话——语文分享教学的立交桥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同时“教师应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同时还要明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对话,不仅要师生对话,还要有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不仅要与生活对话,与心灵对话,还要与历史对话,与先贤对话,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就像一座立交桥。
对话,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语,对话,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方式。我们处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这种多元文化的冲突实际也需要对话。同样,在互为资源的课堂上,时时会生成“冲突”。过去由于教师的一言堂,冲突被抹杀,被淹没。语文分享教学不仅强调预设,更是强调生成。因此冲突会时有发生。因此对话的课堂就不可避免。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话的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人——人”之间的传统方式,“人——机”对话成为一种新的对话方式,或是借助于“机”而不需要面对面地人人对话了。从20世纪以来,哲学领域出现了语言学转向,这标明人类开始从哲学层面关注人的言语行为。德国哲学家布伯(M.Buber)的对话哲学明确提出,人在本质上是一种‘我一你’的对话关系,从而摆脱了自笛卡尔以来的‘我思故我在’的唯我论哲学观的束缚,确立了一种新的本体论,即关系本体论。与此同时,前苏联思想家巴赫金(M.Baldatin)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作者与读者关系的分析,也阐述了自己的对话理论。另外,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H.Gadamer)的解释学、哈贝马斯(J.Habermas)的交往行动理论以及英国物理学家、思想家伯姆(D.Bohm)的对话理论,都从哲学层面上对对话进行了探索,逐步形成了一股对话主义的哲学潮流。不过,真正将对话思想付诸教育实践,则是巴西教育家弗莱雷(P.Freire),他针对灌输式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对话式教学’的概念。“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存在,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孔子的“有教无类”,无不含有对话教学的成分。同时,对话更是在后现代主义的师生观里被奉为至上原则。特别是要求师生之间平等地交流和交心。
其实,对话本身就包含了平等的意蕴。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把对话用在学生之间或许还有平等可言,但是用在师生之间,这平等恐怕就必须强化了。其实,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对话,而不应是某一方面的独白。在对话中,师生、生生、生本和学生与生活之间通过种种媒介加以沟通,强化合作。“通过教学互动,师生双方相互倾听、相互言说、相互吸纳,相互提升,彼此敞开各自的精神世界,在交流中分享,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更何况对话本身也有利于语言训练呢?对话教学有利于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综合素养的提高。师生通过对话,还最终能够实行自我确认、自我认同、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雅斯贝尔斯(K.Jaspers)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对话,目前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 “对话本身的发展就带动双方精神的发展。从这些意义上来看,对话就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而是教育本身。教育就是对话,是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是人类的历史经验与学生个体的对话。”(参见张家军《论“理解教育”在教学上的创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2004年第1期)。笔者认为把对话和教育直接等同起来未免有失严谨。本书认为,对话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平等互尊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手势、眼神和机器等媒介,相互交流,互有反思,自由表达各自的疑问和见解,而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发展的教育方式。语文分享教学的对话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自我对话、群群对话以及学生和社会生活的对话等。教师在这些对话中,不能享有话语的霸权,最多也只能是多尔提出“平等中的首席。”对话的前提是存在差异。在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里,就有“前有”“前见”“前设”。正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前有、前见、前设,所以对话的课堂就很有存在的必要。有学者认为对话的方式主要有形成期待、还原语境、补足填充、联想触发、颠覆重建、追求溯源、汇聚比较、动态积储等。
有研究者将对话教学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①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②对话教学是沟通的、合作的教学:③对话教学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④对话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⑤对话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笔者认为,一堂分享的语文课,在对话上必须具有强有力的开放性,这种对话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开放:
⑴向个性化开放。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往往会产生独特的看法,甚至是稀奇古怪的想法。这不是坏事,没有想法才是坏事。这些看法和体会,由于个人阅历不同,会有多元的解读,我们教师就是要激发引导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在语文分享教学的对话过程中,要让每个声音的个性,每个人真正的个性,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例如笔者发表在《语文月刊》2011年第二期的《从接受美学到阅读教学——也谈<祝福>中的短工形象》一文,就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果实。
⑵向平等处开放。在课堂教学对话中,如果没有“心灵”的平等,“心灵”的沟通便成了空谈,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得以凸显。在这一点上,教师要相信学生,教师要敢于放下自己教师的架子,学会蹲下来看学生,学会经常坐到学生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对待学生。你不主动放下老师的架子,期望学生和你交流交心,简直是痴人说梦的。
⑶向分享处开放。分享的过程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感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它需要友好、亲切、共同讨论、善意提醒;它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说的人在伙伴面前建立起自信,感到自身价值被肯定,享受到“给”比“拿”更快乐;它需要听的人在伙伴的启发帮助下,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快感受;它需要通过学习找到生命的愉悦,生命的被唤醒。
⑷向时间处开放。相信学生不仅需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还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准备、酝酿、发酵直至发威,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一蹴而就。比如在朗诵的指导中,我们就要给予学生相当的时间,让他们找到感觉,找到共鸣点,找到情感的爆发点。只有给足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他们才能进入情境,与文本对话,产生自己的建构。
⑸向思维处开放。这一点非常重要的。语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上,虽然感性对语文很重要,但是如果一味地停留在感性上,学生的智育不能因为语文而提高是很可怕的事情,再说,对文本的解读,还是需要学生的理解力的。在笔者的教学中,发现一个小小的说怪也不怪的现象,那就是那些理科生虽然平时没有像文科生那样很学语文,但是在高考中,语文平均成绩基本都较文科生高。因此要在语文分享教学的课堂中,适时启发学生、点拨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