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也就在于这个能力
大家都是人,但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否具备这样一个重要的能力---元认知能力。
什么是元认知能力?
简单地说,元认知就是思考你思考的过程。
比如说你和同事聊天,聊着聊着结果你坐回座位上不搭理对方了,这时候没有元认知能力的人可能就会气一上午,或者还会和那个同事吵一架。
但是有元认知能力的人会这样想:
哦,原来我现在生气了。
嗯,对方的什么话或什么行为让我生气呢?我为什么会被这些话触犯到了呢?我这样想或认为对吗?
啊,我应该这么想才对。
元认知能力就是让我们做大脑的主人,当大脑本能地产生一个反应时,元认知能力的开启会让我们在行动之前去审视这个反应,检查没问题了就通过,检查不合格就会去调查,直至做出合格的正确的反应。
拥有了元认知能力,会让你获得最重要的两方面的改变,并且这些改变的重要性在你的家庭和工作中都会充分地体现出来。
这重要的两方面的改变是:
觉察和了解你的情绪
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一一来解读。
觉察和了解你的情绪
元认知能力就像是一个旁观者一样,在你有情绪波动的时候会跳出来告诉你“嘿,你现在有情绪了,请先不要说话和行动,先审视一下它,找找这个情绪的来源,解决掉这个问题”。
还是那上面那个例子来说,当有元认知能力的你回到座位上,意识到自己生气时,你会开始问自己我到底是因为什么生气了,你发现其实刚才同事说的话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开玩笑,而是自己太过于敏感,自尊心过于脆弱,并且以前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那问题的根源就是在于自己,是自己内心深处不够自信,对别人的无心之话常常加入自己主观的臆断,所以一是要多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二是要通过学习和不断行动增强自己的实际价值。
01 家庭生活方面
亲子关系
因为是老师,我接触过、见过很多没有元认知能力的家长因为不能觉察自己当下的情绪而对孩子们变脸般的态度。
很多家长都是情绪好的时候对孩子和颜悦色,犯了错也不批评;情绪不好的时候那态度像是后妈一样。
下面举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001. 一个四年级的男孩,注意力十分不能集中,有点多动症的迹象,有次放学他听写错了很多,很简单的都不会,我比较严厉地说了他,当时他妈妈也在,他妈妈很温柔地对孩子说“孩子,快订正吧。” 当时我感觉他妈妈的态度和我的态度一对比,我像是个恶人。
然而,又有一次,也是同样的场景,孩子坐在前面订正,她坐在孩子后面,当时可能是因为孩子的题是因为看错题做错的,她猛地用脚蹬了一下前面坐着的孩子的椅子,然后恶狠狠地说了句“再看错,眼睛给你挖出来!”。当时我听到这句话觉得她作为一个母亲,怎么能对孩子说这么狠毒的话。
我能看得出来,这个孩子性格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受他妈妈影响(比如不自信,比如上课各种插话求关注),即使他妈妈在平常用温柔态度对他说话时他也不是那么坦然地接受,有点不安的感觉,而他妈妈对他的温柔给人的感觉总有点像是在弥补之前对他的不好一样,并不自然。
002. 一个三年级的女孩,她的妈妈也是平常好的时候对她很好,有一次是什么情况我忘了,上课前她狠狠地踢了她女儿的椅子一下然后说“看你长自己得多好看”!自己的亲妈在这么多家长和同学面前这样说自己,孩子心里不知道作何感想。
小时候其实我妈也经常打我,吵我,我上高中之前对我妈都带着点恨,直到上了高中住校了,距离产生了美,我才从内心释怀了这份"恨",但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对于我自我评价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我相信上面两位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妈妈他们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一定是深远的,可能他们要像我一样,需要他们很多年才能意识到并摆脱掉这个时候妈妈不稳定的情绪对他们自我评价的影响。
夫妻关系
如同亲子关系一样,一个人如果对孩子就是不假思索地来什么情绪说什么话,那我相信很大程度上她对伴侣的态度也是如此。
就像以前一样,我把老公当成情绪的发泄桶,在外面有了不好的情绪,我就对着他一顿抱怨;对他有不满的时候,我不直说,我憋在心里给他使脸色,我等着他自己明白,我对他使性子。我自己也像个变色龙一样,情绪好的时候对他很好,情绪不好的时候我就一个劲儿地找事儿,说难听的话,很强势。
知道了元认知这回事儿之后我慢慢地变了,想发脾气和看不惯他的时候,会想到发脾气有用吗,再想想平时他对我的好,也就不再生气。
我们聊天谈到以前的我的时候,我发现自己那个时候的行为和语言对他的心理和自我评价都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好在我没有继续对他进行“摧残”。
觉察自己的情绪,善待自己,善待家人。
02.工作方面
道理都是相通的,一个人情绪的稳定,情绪的控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工作表现和别人对他工作的认可度、信任度。如果能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在工作中面对同事,面对领导,面对客户时就不会冲动做出不合适的行为,说出不该说的话。
比如,上次开家长会的时候有家长当着那么多家长的面给我提教学方面的建议,其实我已经做到了,只不过她家孩子没有认真听所以导致都不会,这时候其实我的内心对她说的话有抵触,而且这些话她完全可以私下给我说。
当时听着她说这些话我意识到了自己有这些心理活动,我知道我不能反驳她,那样是无意义的,所以我重复了她的建议,顺着她说,顺着她说的时候我发现她提的建议还是有一点用的,我答应她以后会注意这一点,并谢谢她提的建议。
如果这个时候我反驳她说,我上课该讲的都讲了,是你家孩子没认真听,还经常趴在桌子上你坐在后面看着也不管,估计这个家长会就会变成家长和我之间的口水战了。
觉察情绪透过现象看本质
01 家庭生活方面
主要说下亲子关系
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沟通不顺是因为父母往往只看到了孩子外在的行为和情绪,他们并不了解这些行为和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而且因为他们没有觉察自己情绪的能力所以他们也根本没有想到过去探求这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比如一个孩子不停地去捣乱工作的妈妈,只是想获得她的关注和关心,寻求自我价值感。而我们只看到孩子这个行为本身认为他不懂事,不听话的话,结果可能会以批评孩子,打一顿孩子或孩子拼命闹结束。
02 工作方面
发现事情的本质
比如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这本书里讲述了他第一次开知识管理的线上课时,要写个营销文案,他没有上来就开始写,比如写他的内容多么多么好等等。他思考了一下,得出的结论就是营销文案就是要获取别人的信任,和心理学有关,于是他查了心理学这方面的知识,又模仿好的营销文案写出了一篇非常成功的自己的营销文案,结果课程取得了非常好的销售成绩。
再比如朗诵或演讲,这些本质上都是和观众的一次交流,所以选择的内容必须能让大家听进去,能产生共鸣,能被吸引到。不要选择内容空假大的文章,不要流于表现的形式。
今天我们举行了教师节朗诵比赛,获得好名次的都是文章能引起共鸣的,并且讲自己和家人的原创文章居多,这些内容能让大家抬头去看舞台的。而有些内容是歌颂祖国或青春的,台上慷慨激昂,台下一片低头看手机。
以上我们从生活和工作两方面阐述了拥有元认知能力可以获得的两方面的改变: 觉察和了解自己的情绪; 透过现象看本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元认知能力真的十分重要,因为它影响着一个人的方方面面,是否拥有元认知能力造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巨大差距。好消息是,这种能力不是谁天生自带的或某些人才有的,而是人人都可以经过刻意练习获得的,在下一篇文章当中我们来说说如何提高我们的元认知。
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也就在于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