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教师人物我的大学

关于陶行知的一些感悟

2018-04-15  本文已影响4人  星辰一点
关于陶行知的一些感悟

近来,应老师要求读了陶行知先生的一些文章,让他的教育思想从中国教育史的书本里活在我眼前。

陶行知,安徽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家。在金陵大学以文科第一的成绩毕业,并且赴美留学,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仅从这样的履历来看,陶行知完全可以被称为“学霸”了,但他的经历在这只是个开始。他将自己习的教育的思想付诸实践,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努力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推动师范教育的兴盛。

首先,关于他的生活教育理念,他认为生活即教育。劳动是人类进化的动力,这种生活教育理论,就是劳动进化论最好的体现。一个会生活的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虽然这种想法将教育与生活混为一谈,削弱了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自主性,但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而且教学做合一也是该思想的重要体现。

现在的社会,从学生来看,学生以学业知识为重,缺乏生活技能的锻炼,所以很多学历高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现在很多大学生也是生活技能不行,生活能力极差,衣服破了,不会缝,都往店里送,要是有个会缝衣服的室友,就是万幸,衣服也不用自己洗,有洗衣机。大多人都觉得这是浪费时间,但是这就是生活,如果你觉得生活都是浪费时间,那么我们就离只会读书的“呆子”不远了。而现在的老师,也是从学校出来,虽然说接受了师范教育,但在师范教育里却没有学习如何生活,所以他们教出的学生也不会生活。看起来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劳动力是解放了,但劳动力完全的解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类不能在新世界还未建成之前就抛弃旧世界里的技能。所以生活教育的思想应当深入到每一级学校里,其实一些寄宿学校的现状就有些生活教育的影子,不过在升学压力之下,生活反而成了教育的阻碍。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实验乡村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招募的学生要会农学或土木工程,学习的课程有一门是必修的,那就是烹饪。文中还提到古代科举的文人,他们为了应付考试也是每个人都掌握了烹饪的技能,如果我们现代的老师都不会烹饪,那不是连我们抨击的八股文人还不如吗?

回过来看,陶行知在1982年谈论到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问题,他就提出要用最少的钱建一个好学校,学校的房子――茅草屋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建立,而建不成茅草屋的班级或者小组,只能在帐篷里生活。虽然这是迫于当时艰苦的环境条件,但这也是最好的生活教育手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认为经历磨难又怎么会有成长,学习效果也是需要环境激发。

关于陶行知的一些感悟

然后,是陶行知“为了苦孩,甘为骆驼”的信念,这也是毛泽东称他“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伟大之处。是啊,当时农民群众的生活疾苦,农民的孩子教育问题也成了一个重大问题,在食不果腹的环境里,谁还会有求知的欲望呢?农村教育是当时教育制度推行非常关键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教育普及的难题。今天的农村仍然有这样的问题存在,依然有许许多多的孩子接受不了好的教育,不好的教育创造不了好的生活。农村教育资金、资源各方面都没有城市那么富裕,而资源一直在向城市流动,却没有向农村流动,这是个大问题,陶行知,看到了问题所在,也看到了广大农民的需要所在,于是他一直在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而教育需要的便是老师。晓庄师范学校就是为农村教师培养输送人才的学校,之后建立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更加促进了农村教师团队的建设。他曾说过“有好的教师就算有好的的学校,有好的学校是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

这也是他最让人敬佩的一点。过去我只觉得他只是理念的发起人,而现在看过他的许多著述之后才能感受到他为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心和毅力。他曾说过关于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人数问题,他说招生的规模要看资金的筹募,如果资金充足可以多招一些学生,少的话,就少招一些,就算只有一个人也会和教一千人一样的热情,因为教一个好老师出去,就等于建设了一所好学校。而且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是没有书本费,只需要微薄的膳费,这可以说是非常“廉价”的教育了,对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起很大的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