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张文质写作

想,怎么想,怎么想到

2019-04-30  本文已影响11人  大雁南飞

数学教学中,需要经常让孩子去想,去思考。教师也经常会问到,“你是怎么想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把内在的思维用语言外化出来……

最近,作为老师的我,在思考这样的两节课——“三角形内角和”与“不进位加法竖式”。

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这句话更重要,那就是——“你是怎么想到的?”

“你是怎么想的”和“你是怎么想到的”只是相差一个字而已,但是,思考的境界与角度则有点大不同。“注:是今天听一课研究的音频获得的启示”。

1.“你是怎么想的”,是对结果的偏重,多多少少更在乎的是一个结果。

2.“你是怎么想到的”,是对过程的偏重,探寻思维最原始的片刻闪念。而这闪念是如何进入到头脑中去的呢?

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180°,这个180°孩子是从何而来的?

是孩子看书看来的吗?是家长告诉的吗?还是,自己大概模模糊糊感觉到180°的?

个人觉得,这个180°是怎么来的,关乎到孩子的学习是真的在探究知识,还是在验证知识。

假设是真探究,那么这个最最原始的180°是如何闪现在孩子头脑中的呢?会与平角有关么?或者是教师的有效导入,让孩子的思维顺势进入到180°……

再比如,列竖式教学。孩子明明能口算出结果,还要孩子列竖式,特别是不进位加,不退位减竖式。这个时候,要考虑的就是,为何古人要用这种笔算呢?最初的古人是如何想到这种方法的?是基于什么方式的演变获得了这个方法呢?

另外,外国人在不能直接口算的时候,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辅助计算的呢,也是列竖式吗?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