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学与教》教学写作信息技术下的“智教”课堂模式实践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一些思考——《数字时代学与教2》共读反思

2022-08-15  本文已影响0人  中山黄小海

中山小学 黄小海

《数字时代的学与教2》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许多老师都希望趁着暑假趁着这个机会提高自己的信息应用能力,为新学期更好的教学注入新动力。随着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我开始考虑起新的学期自己应该如何开始带领全新的班级与我一起探索信息化教学的道路。正好这时林汉铭老师发布了共读反思文章《如果一切都重新开始(1)——【规则开路夯实基础】》,这篇文章的内容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林老师详细的介绍了如何在新班级开启信息化教学之路。文章中详细介绍的课堂的各项规则,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给我很多的启发,同时,也结合我近年来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主要手段—小组交流】

吕传汉教授的“三教”理念,其中有一教是“教表达”,书中文章《孩子未来最重要的三项能力》中的“协作力”都说明表达力应是我们教学中需重点训练的内容。那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呢?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会发现常举手起来发言的孩子表达能力都不错,这也就说明要想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得让学生常表达,敢表达,然而若采用学生举手起来回答的方式训练的学生面太有限,只有少数举手的学生得到了表达的训练,而坐着的大部分只是沦为听众,这其实是一种课堂资源的分配不均,是一种易被忽略的教育不公平。因此,多在课堂中采用同侪小组交流的方式,同一时间,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表达交流应是提高学生表达频次,提高班级学生表达能力的主要手段。

【让表达看得见】

既然把小组交流的作用提升的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主要手段的高度,那么如何让班级的小组交流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则至关重要。何谓落到实处?最基本的要求即小组中的每个人在每次小组交流中都应该进行表达。在林汉铭老师的文章中为了促进每个学生进行表达设立了详细的规则如“先独立思考”再“依次发言”。虽然有了这些规则,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都有发言?发言的情况怎么样?经过训练学生的发言达到了怎样的程度?教师没有个全面的了解。是否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教师“看得见”学生的表达情况,以便于教师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措施呢?

1、发言牌

在我之前的文章《发言牌的秘密》中有详细说明发言牌的使用方法。因为是按顺序发言,透过发言牌在小组中轮到的位置,教师可以大体判断学生发言的进度。进一步的,教师可以通过发言牌观察小组学生交流规则的落实情况:若手举发言牌的同学未发言,小组其他同学在讲话,则说明没有遵守倾听规则,教师可及时进行提醒制止;若发现某位举着发言牌的学生支支吾吾,表达不畅,则在之后的学习中可多加关注与指导;当自己重点关注的学生举起发言牌时,也是提醒此刻的你走到他的身边的信号……

2、学生互评

发言牌虽然能提供大量的信息给教师,但教师一双肉眼总是难以关注到全班的学生。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在小组交流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一次互评,如:第一步:与同桌交换反馈器;第二步:对同桌的发言进行打分,标准如下:

交流情况评分标准

第三步:学生投票后,我们就有了一个班级学生发言情况的数据。

有了数据,首先我们可以给投票的同学加上相应的分数。其次我们进行有差别的提问:

对于被评3分和2分的同学,可以随机抽他们的同桌来说说听到的想法以及自己的想法,发言格式为:“我同桌的想法是……,我同意或不同意他的想法,理由是……。”目的是检测其是否真的听明白同桌说的内容,也为其学习同桌清晰的表达提供机会。

对于被评1分的学生可由教师随机抽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借此机会提供指导。

对于没获得评分的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小组中也就是不会发言的。那么课堂上在听过别人发言后教师可鼓励其进行再发言,视情况给予双倍或多倍加分鼓励,也可在课后通过查看数据对没被评分的这部分学生进行课后指导与鼓励。

这些评分数据也可为是否进行下一阶段的小组交流训练提供参考依据。如当班上已经不存在小组发言没说的学生,且1分的人数在10%以下时,则可以考虑由同桌小组模式进阶到四人小组模式。再往后当学生们的表达情况已经达到教师的标准了,也许小组交流之后就不用再进行评分了。

由于我常年在中高年段,更多的是从中高年段的学生能力上去考虑。老师们可根据自己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但无论怎么样,都是为了让学生敢于开口说,有机会开口说,经常开口说。只有这样表达能力的落实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