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指导家庭教育是教师无奈的选择(王晓春)
78.指导家庭教育是教师无奈的选择
按道理说,教育孩子的主体应该是家长,学校只是帮下忙,毕竟学校是“铁路警察---只管这一段”,而家庭教育则是全程的,而且教师像走马观灯一样换,家长一般是稳定不变的。也就是说,就整体人格的影响来讲,家庭的作用一般比学校要大。所以人们对某人不满时,会讽刺他“缺家教”,而不会责备他“缺师教”。
我国的传统,教师是不介入家庭教育的。家长应该送来一个大致合格的孩子,我来教。“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育的主要担子明显是放在家长(尤其是父亲)肩上。所以,如今教师见到不像孩子样的学生就埋怨家长不负责任,这是有道理的,。你家长有什么权利把一个基本习惯都不合格的孩子送到学校来?凭什么把家长应该完成的任务推给教师来完成?学校如果同时承担学校教育和家庭“再教育”的任务,教师还活不活?
然而说这话只能出出气,国家并没有什么办法责成家长切实履行职责,而义务教育法却把教师给管住了---什么学生你都得要,不管他合格不合格。没奈何,教师只好介入家庭教育,指导那些不会教育孩子的家长学会教育,否则单靠学校,教师更活不成了。
可见,指导家庭教育,对教师来说是无奈的选择。我写《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时,谈到“班主任的角色要求”,就很犹豫要不要写上“家庭教育指导者”这个角色。最后还是写上了,虽然我明知道这是“增负”而不是“减负”。
问题是,指导家庭教育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那是需要一套专业知识的。家庭教育学和学校教育学并非同一门学问,与家长打交道与学生打交道也不是一回事。目前我们的教师很缺乏这种培训,因此很多教师与家长联系,无非是“告状”而已,其言行很少专业性,因此效果不佳,甚至造成家长和教师的对立。
据我看,至少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需要只可能增加,不会减少。如果学校不抓这方面的教师培训,又没有专门的社会工作者来做这件事,那么各种社会人员就会乘机填补这个“真空”,而且把此事当做市场来做。多如牛毛的家庭教育书籍,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家教专家”,就是这种形式的产物。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学校没有精力或者没有能力占领的阵地被别人拿下了,这当然为未必全是坏事,然而由此造成的家长思想的混乱和教育行为的摇摆,苦果都要由教师来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