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大人和快递小哥
校长大人,快递小哥,本来风牛马不相及、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一个是望尘莫及的省部级官员、国内最高学府的一把手,一个是金字塔最底层的小老百姓),在这春光明媚,不,应该是夏日灿烂的五月居然不期而遇。
校长大人和快递小哥1.
最初,看到网络上铺天盖地、沸沸扬扬的关于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上把“鸿鹄之志”误读为“鸿浩之志”的报道,很是不以为然、嗤之以鼻的。
一则,这件事儿离我的生活太过遥远,不足以引起多大兴趣;二则,媒体舆论这等吸人眼球的事儿,在这个时代早已玩烂了,多大的事儿都没有三分钟热度,常常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而不了了之;三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北大校长也有打盹的时候,也许是一时口误被别有用心的无良媒体无限炒作、放大而已。
没想到,林校长的一份道歉信,却是耐人寻味,推波助澜。
看过校长大人的道歉信,我突然很不厚道地笑了:简简单单地道歉不就得了,何必那么多借口:文革毛著、内蒙古农场、岁数大了、焦虑与质疑……13亿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虽然不是个个学富五车、位高权重,起码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是有的。
正像一位幽默风趣的姐姐在朋友圈所说:“鸿鹄”读“洪浩”怎么了?有一次听一领导讲话,把“一蹴而就”读成“一就而就”,下面还有人小声附和说:还有三舅四舅呢。
其实,就像我们习惯了高高在上的领导“一就二就”一样,百姓也早已习惯了诸如“鸿浩之志”、“jingjing学子”。这等司空见惯的“秘书笔误”,导致“领导口误”的事儿比比皆是,不提也罢。
不知道这位曾在内蒙古农场任教的林校长,有幸学到内蒙古的蒙语或者方言没有?他的随机应变能力还是稍稍不及内蒙古当地人民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不得不说第二个快递小哥的故事。
2.
因为不小心涉足微店行业,近一个月的经历让人大开眼界,颠覆了四十年来书本上形成的很多做人做事的观点和原则。
明白了耳熟能详的那句“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 本身就是一句令人拍案叫绝的广告词,虽然新飞早已被历史淘汰出局。
接到客户反映的快递敲诈电话,先是和平台的客服联系,在包邮到家的承诺下,客服咨询结果是:物流不在平台服务能力范围。
想想这么多年来是自个儿《经济法》没有学好还是理解能力有限?一个客户与平台,平台与供应商,供应商与物流的合同链,最终出现问题需要客户直接对物流沟通?
怨不得考了多年的注册会计师只差那么一步之遥。
无奈联系物流公司投诉。反馈速度倒是超乎预期,只是结局出乎预料之外:满腔热情的济世气概被一句“沟通有误”化解。
内蒙人民不标准的发音,居然是这次乌龙事件的“罪魁祸首”,“钱” 和 “签” ,还有那个快递单上的190字眼,纯属巧合地完美结合在一起,组成了这个故事。就像林校长的“文革”、“内蒙农区”一样。
无论文化层次、地域地貌有多么大的差异,也无论学富五车、位高权重者还是市井布衣小百姓,遇事儿的解释能力却是如出一辙,无师自通的。
只是替林校长可惜,如果当初他能灵机一动,把“鸿鹄之志”读成“鸿浩之志”的原因归到方言差异上,那岂不是完美。就像内蒙古西部地区 “四” 、“是”、“十” 永远分不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