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管理者的不同选择
最近一次工作坊,管理者迫切的想了解如何对下属进行有效的管理,他称下属为“四不:不作为、不高效完成工作、不积极主动、不配合……”,现在遇到这类型的员工就头疼的厉害,特别希望能够找到约束、控制这类下属的有效方法与工具。当我问到他有没有与下属认真的沟通过工作要求、有无了解过下属真实需求、有无倾听过下属对问题的思考时,他说:“浪费这些时间干吗,让他做什么就做呗,听话就行了……”
实际上我发现,与管理他人的工具方法相比,管理者在自我管理方面需要学习的东西其实更多,正如德鲁克所说:管理者能否管理好他人从来没有被真正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管理者的自我管理首先建立在自我觉察的基础上,如果不能很好的觉察到当下的情绪与状态,管理者便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
举个例子。管理者每天都会遇到很多次“选择”,从早上要与谁会面,到今天需要把哪件事情排在优先次序处理,再到会议的时候,遇到突发事件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与方法,以展现自己的优势获取更多资源……那么,是否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客观有效的、为组织目标达成服务的呢?这是需要考量的。
沙因博士著名的ORJI模型(Observation-Response-Judgment-Intervention)讲的其实也是人们如何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避免主观偏见和预设影响人们作出正确的观察,从而更好地反应、判断、干预的过程,其着眼点就是基于自我觉察基础上的自我管理。
如图所示:
我们依据观察(O)到的内容,以自己的感受出发做出反应(R),然后根据观察与反应的结合,做出对事件进行分析、处理与判断(J),最终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目的,通过外部的行为进行干预(I)。
在这样的一个模型中,我们会发现管理者的观察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管理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情绪进行的观察,还是站在更多元化的角度?无论如何,管理者都要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想法,他们如果不能观察并且评估自己的感受、偏见、感知障碍与冲动,就无法确定干预的手段是基于现实和有效解决途径的理解,还是仅仅出于自身表达或自我辩护的需求。(摘录于《过程咨询课》)
管理者每一次的选择基本上都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条是基于事实本身的分析,做出相对理性选择,另一条是在情绪影响下,做出下意识的判断与假设,从而产生干预行为。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其实每一天都是在这样的选择中渡过。
当然,选择的道路不同,结果有很大的差异。
史蒂芬柯维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把这两种类型,称之为“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我们来看看他总结出来的两种类型的代表性语言:
积极主动式语言
消极被动式语言
Ø试试看有没有其它的可能性;
Ø我可以选择不同的作风吗;
Ø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Ø我可以想出有效的表达方式;
Ø我能够选择恰当的回应;
Ø我选择……
Ø我更愿意……
Ø我打算……Ø我已经无能为力;
Ø我就是这样了;
Ø他把我气疯了;
Ø他们不会答应的;
Ø我只能这样做;
Ø我不能……
Ø我不得不……
Ø要是……就好了;
这张表中的所有语言都是陈述句,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右边一栏(消极被动式语言)源于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其本质是推卸责任。他想告诉他人,因为他承担不起责任,因而也就无法自由选择其它的回应方式。而左边一栏的语言更多的表明了一种行动,通过主动的选择进行回应,并通过行动使得事情向更积极的态势发展。
无独有偶,梅若李亚当斯博士在他的《改变提问改变人生》中,也提出了当人们面向某个问题或事件的时候,会采取的两种态度,针对这两种态度,人们往往会提出两种类型的问题,即学习者问题与评判者问题:
学习者方式
评判者方式
Ø发生了什么?
Ø我想要什么?
Ø这件事情有价值的地方何在?
Ø对方在想什么?有何感受,他想要什么?
Ø我能学到什么?
Ø我可以做出哪些选择?
Ø我现在最好做些什么?Ø这是谁的责任?
Ø该责怪谁?
Ø我怎么这样?
Ø我怎么这么失败?
Ø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笨,这么烦人?
Ø我们不是已经试过这种方法了吗?
Ø何必白费劲呢?
Ø……………………
所谓的学习者问题,即当我们面对某件已经发生的事件时,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用好奇的心态,倾听并理解对方。评判者问题则可能让我们永远处在自责、批评当中无可自拔,听到这些问题人们下意识的启动防御体系,激烈的言词使人们处在恐怕、冲突与不信任的氛围之中。
与低绩效团队相比,那些善于提出学习者问题的团队,绩效水平更高,他们有着更积极向上的情绪,团队成员更愿意一起探询,理解其它成员的意见。而低绩效团队中对意见书的“主张度”更高,他们更愿意采取评判性的问题,然后猛推某一个特定的意见,而不去倾听他人。
这就是不同“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团队管理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再来看看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一生。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类最高的自由是在任何既定的环境中,能够选择自己的态度,能够选择自己的应对方式。
管理者时刻需要保持自我觉察,一方面了解自己观察的习惯,在产生评判与假设的时候,能够清晰的认知到自己的状态,另一方面能够把自己产生的假设暂时“悬挂”起来,从而使得能够更好的保持觉察,以便于获得更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解决方案。
结 语
当管理者要进行抱怨的时候,最好为你现在这样的团队负责,而不是为你所受到的困境去责怪别人和环境。等你睁开眼睛时,你会看到团队的成长、高绩效和你工作中的各种困境,大部分都是你一手造成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