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感悟教育读书

虚拟的旅行,真实的研学

2017-10-09  本文已影响65人  赶潮儿

虚拟的旅行,真实的研学

读第57条《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苏霍的“思维课”是具有世界眼光的。这是我阅读到第57条建议《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的一个总体感想。

苏霍的出发点是很简单的。他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由认识家乡的田野和树林而逐渐扩大到了解祖国以至全世界的自然界和生活。

苏霍的设想也是很纯粹的。他是在校园里用植物的藤蔓搭成的“绿色教室”里,用演示图片和幻灯片给二年级学生展示着城市和乡村、森林和河流、建筑物和古代文物,并能坚持真正一个学年。在我看来,虽然是虚拟的旅行,但确实真实的研学。

苏霍和学生的“旅行”是分国内游和国外游的。

国内游的主题是介绍自然宝藏和人文故事,让学生产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引导他们认识感悟国家英雄人物;国外游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界的多样性和文化艺术之美,引导他们关切全人类争取自由斗争的情况。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旅行”并不落后,因为这是苏霍的“思维课”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相当于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研学旅行”。

这种世界层面的“思维课”,让学生观察了解了国内外的独特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让学生感悟并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并会运用合适的逻辑关系,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广度。

我之所以称之为“研学旅行”,是因为在“旅行”中,学生是要“有感而悟”的,是要形成自己的思想的,是要用恰当的词、合适的句子,汇总成自己的学习报告的。苏霍在本篇文章中虽没有直接提出这样的要求,但他前面提到的科学小组是要经常做汇报的,于是我敢断定,“旅行”之后,学生一定是会有关于人文、风景、建筑、文物等方面的专题报告的。

其实,研学未必一定到实地旅游或勘察。这像是“学开飞机”一样,经常要参加“虚拟模拟”也是不错的。

我很欣赏中央电视台的《中华诗词大会》《汉字成语大会》《民歌大会》《朗读者》等节目,都是为了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创设的优秀节目,对学生而言,也是很好的研学活动。今年十一期间,中央台又推出一档叫做《绿水青山看中国》的地理竞答节目,从国家地理和生态环境的角度提出竞答问题,普及地理、生态、经济和人文知识,对中学生而言,绝对是研学地理、拓展思维的一个好节目。实际上,今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推出《加油!向未来(第二季)》,主要是普及理化生等科普知识的,经过改版,这季节目档次提升很多,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学生的研学节目。由此说开去,从电视媒体,到手机媒体,到网络媒体,都有很多的研学资源,千万不要忽略它们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方便作用。应该说,现代媒体对问题展示的视频化、形象化、准确性和可信度早已经超过了苏霍执教的那个年代,我们一定要善用这些有利的资源。

十一前夕,我到武汉去学习培训,傍晚去看了看“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十一期间,我专门整理了游览照片,做了美篇,命名为《黄鹤楼夜游研学记》,以微信发布之。我的体会是,在整理风景图片的同时,我还了解了关于黄鹤楼的历史文化(由来传说、历朝模型、搁笔厅、米芾拜石、涌月台、匾牌题字),重温了毛泽东的大写意诗词(《菩萨蛮.黄鹤楼》《水调歌头.游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感悟了“当惊世界殊”的巨大变化,精选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激昂歌曲,体味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励志豪语, 让阅读美篇的读者感受“向往你的向往,幸福你的幸福”的品赏之情。现在想来,这就是一份很好的研学报告,我的想法是既为人阅,亦为己悦。因为,观景之后,我还有阅历和认识。

同样,这个周末,学校要召开运动会暨首届体育节。在入场式上,各班级要展示我国一些城市的文化特点,这也是一次很好的班级集体研学活动。原来单纯的运动比赛,现在变成了具有文化气息的城市探究活动,让一些“四肢不发达”的纯“学霸”们也有了参与体育节的特殊机会。

苏霍看待事物是辩证的,他在文章中最后说,“在进行国内和国外的‘旅行’活动时,要防止一种偏向——就是‘喂给’儿童过量的知识和印象” 。 这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单纯讲研究成果会对学生起有害的作用,会使他们养成轻信言词的习惯。这样的话,与苏霍一直强调的“要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是不相符的。

所以,有些活动可以是“虚拟”的,但研学一定是要讲究过程性体验的,有思想的表达才是最好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