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的音乐人类学研究综述(中)
三,针对某一民歌品种进行音乐人类学研究
这部分研究以硕士论文居多,论述缺少例证,大多自圆其说,不够具体。张天彤的《开拓达斡尔族民歌的音乐人类学研究》较之客观不少,张天彤是中国音乐学院研究达斡尔民歌的专家,对于本领域的熟稔与把握,显然使其研究眼光更为专业、广阔。张的这篇文章刊于《中国音乐》,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对达斡尔民歌的研究进行高度反思。一方面,作者详细介绍了建国以来,国内学者对达斡尔民歌的研究情况;另一方面,作者总结各历史时期研究特点,说明田野考察法的规范性,从局内局外分别介绍现有的研究视角、方法和研究者身份问题,明确提出研究达斡尔民歌的多种角度和建议,兼具逻辑性和专业性,可以说是针对某一民歌品种的音乐人类学研究里面相当成功的文献。
四,研究音乐人类学角度下民歌传承人的作用
介于多数学者大都把目光投入在民歌本身的问题研究上,对于“人”的相关论著就显得较为有限。我所了解到的研究中,论述相对完整深刻的一篇,是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对一个民间歌手的音乐人类学研究》。文中作者自创“传记研究法”,对一位民间歌手的个人经历和所作所为进行细致剖析,并阐述“歌手”这一特定文化现象之中,歌者与歌种,个体与群体,社会与历史,文化与政治等诸种关系的认识。文章逻辑性强,值得一读,但拘于措辞,部分段落较为晦涩难懂。
五,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研究民歌文化中的价值取向
梁美玲《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歌—文化变迁对民歌生存的影响》,张睿《探析民歌文化研究与音乐人类学的价值取向》都属于这一类。此类文章极为有代表性,鲜明地体现了音乐人类学这一学科的特点:立足于“人”以及“人”创造的文化展开对音乐的客观研究。作者的写法也不尽相同,都是针对民族情感,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对民歌进行细致考察。笔者由此想到,不少研究传统音乐的同仁只是从音乐本身进行分析研究,很大程度上缺少对其文化根源的挖掘。因而,注重“人”这一点,对于当下传统音乐的研究颇具借鉴意义。
六,针对某一民歌组织的音乐人类学研究
以胡蓓蓓《有一种活法—湖南马山民歌队音乐人类学研究》为例,这篇文章选取马山民歌队这一民歌传承主体来探究其目前存在的现实意义。这是典型的音乐人类学研究内容,但作者“不走寻常路”,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功能分析法,这一方法在传统音乐学研究领域都是罕见的,因而其令我印象深刻。可以看出,作者自身文学素养深厚,文中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皆能信手拈来,并且多次详细介绍了作者考证过的谱例、刊物、文献,论证出了新的论点,即民歌组织具有时代性。不过,文章存在一定程度的赘述问题。总体而言,对于民歌组织的研究,有部分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但不够完善,仅仅纸上谈兵,缺乏具体的实地考察分析。
七,分析、反思民歌的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各类角度
此部分研究不够深入,但也不乏好文章,如范秀娟的《“民之歌”与“歌之民”:民歌研究的双重维度》。作者首先介绍了“人的音乐”和“音乐的人”的区别,其次对比了中美壮族民歌现状发展之异同,最后提出“民”、“歌”两种维度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从研究方法上看,采用少有的描述性研究法论述,论点具备一定的深度,不失为一篇佳作,然其缺陷在于,作者未能引导读者展开更客观具体的研究角度,仅仅在文章最后提醒读者“要注重创造民歌研究之多彩视角”,未能有具体实例展开分析,给人虎头蛇尾之感。
八,在音乐人类学视角下对民歌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这方面的文献有王颖《内蒙民歌初探》,杨雅君《桑植民歌音乐考察》,朱蔡尚《新疆塔什库尔干自治县塔吉克族民歌的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都以田野调查法为主,辅以资料梳理法,通过采集一手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实物资料(谱例,照片,录音等),论证探寻民歌的传承现状。这些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目前传统音乐学术界所提倡的,很显然能够对民歌有最直观的感受,得到最有力的例证和论据。但以我之见,目前此类研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没有高效利用手头的有利资源,论点不够深刻,仅仅停留在对所调查民歌的一些资料展示和叙述上;二是,浪费了过多篇幅放在介绍民歌的文化背景上,对于民歌本身的特征、内涵、音乐风格均关注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