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練習之1
哈哈,一語雙關,繼續走路!
收到阿花老師轉寄來一個影片,有關台中一兒童圖書館,老師們帶著孩子們上雪山頂峰。當中有個小男孩問他的同伴:「誰逼你來的?」──「媽媽!」,不禁讓我笑出來。可不是麼,影片中孩子們一腳高、一腳低,每一步的跨出,都因為繼續增加的高度,讓他們不得不提取自己內在的意志力量,不在言說,只在經歷過程,然後一切都扎扎實實的工作到身體裡。
在了解「走」的當中含有三種質素,之後,我們會延伸到空間中的移動;意思是不僅向前走,也要練習向後退,以及向右、向左的側向走動。在側向走動上,一腳要交叉過另一腳,為了保持在水平線上,所以通常是交替著,一次跨越在前,一次跨越在後。這樣的練習,必須做到,上半身是穩定的、安詳的,不能因腳的移動而造成上半身隨著搖擺晃動。若是沒有這樣的基礎,一旦開始進入圖形的走動,立刻就會顯現出顧此失彼的窘狀。
為了在有限的空間中,保持「走」的流暢,通常會以「圓圈」繞行。譬如:大家在大圓上,以順時針方向向前四步(或8 步),之後保持逆(或順)時針方向,但是轉向面對圓心,以側向走四步(或8 步),之後再轉身變成後退的走步,一樣四步(或8 步),最後再轉身,會是面朝向圓圈外面,另一側向的走動,繼續走四步(或8 步)。如此前進、向右、後退、向左,全都練習到了。要留意,時時提醒自己,檢視自己每一個「提」、「帶」、「落」,所以在練習的初期,最好放慢速度。慢慢熟習之後,則練習各種不同的速度,甚至在行進中變換速度,並且始終意識到那基本的三要素。
以前,我曾在校園操場上看到有人這樣走路,後來太極拳的老師也曾經這樣說,我們身上的經絡穴位分布在前、後、左、右,若是能在四個方向如此活動,是有助益的。
通常會配合以音樂,讓練習的氛圍有不同「色調」(優律思美裡,涉及色彩的部份,是另外一大領域,以後再談)。一般三拍子的曲子,可以用在強調「提」、「帶」、「落」三個層次。而四拍子的曲子適用於上述大圓上的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