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教学反思

《一道题的试卷讲评课》反思

2023-09-13  本文已影响0人  木小夕_

学生完成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学情小调研,其中一道题目学生因做不出辅助线,而没有完成证明。

思索后设计了一讲评课。

环节一:教师通过条件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思路(要证正方形,只需证明一组邻边相等)。提醒学生依据图形斜直角特征,联想一线三垂直模型,构造辅助线。

环节二:学生画辅助线构造一线三垂直模型,解决问题,分享不同思路。

环节三:教师通过动态图展示一线三垂直两种图形间关系。

然而,在第一个班上课时,第二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学生对一线三垂直模型记忆模糊,不能构造。发现问题后,我便及时进行调整,快速给学生复习了一个常见的图形(中间有失误,没有强调出模型隐藏条件,又人为给出了斜边相等),学生再次构造,有学生构造错误,有学生构造不出,构造出的学生对其他条件(45度角)挖掘不够,证明不出。虽然,在老师提醒和小组交流后,有学生做出,并展示,对比了方法,但是,构造的图形较为单一。而对于一线三垂直的另一个图形则是老师直接给出,强行联系,直到最后动态图放出,学生才在脑子中清晰了模型间的联系。一节课下来觉得吃力,没有达到效果。

反思后,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如下:

1.没有充分依据学情设计。我提前看了学生答题情况,发现学生知道证明大体思路,但还设计了环节一,浪费了时间。忽略了学生忘记了一线三垂直模型,没有唤起记忆。明知学生不会构造,在学生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又让他在那想,脚手架搭建不够。

2.教学环节脱离了学习目标。我本意是想借助这个题目为引子,学生掌握模型的动态联系,借助一线三垂直模型这个工具解决问题。但是由于我是在学生完成后总结和对比模型联系,把课上成了得出一线三垂直模型,实际情况与目标不符,导致把应用课,上成了新授课。

经过反思,进行环节调整。

环节一: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回忆模型。借助动态图找到两个图形间的联系,建立好脚手架。

环节二:请学生在依据斜直角构造一线三垂直模型。

环节三:对比不用构造,总结怎么构造最合适。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第二个环节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构造方法,在矩形的四个角构造,向内构造,向外构造;分析问什么有的构造做不出来;最后总结什么时候构造,在哪构造。课堂气氛比较好。

我们都知道要关注学生学情,但一定要真的依据学情设计环节,常反思,这个环节学生需要吗。

我们都知道教学评一致性,但一定要不断问自己这节课究竟要做什么,环节与目标究竟匹配吗。

那就常反思,常进步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