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话历史教育改革

江苏学院简史第一部分(下)

2017-11-20  本文已影响10人  侏罗纪战士

1943年,全体师生强烈要求学校改制升级为学院,教育部不予批准,不久,安徽退出“联办”。孔充先生亲往战时陪都重庆与教育部商谈,在政界江苏籍元老吴稚晖、叶楚伧等的大力帮助下,奔走数月,不辱使命,教育部同意学校改制升级为江苏省立江苏学院。1943年8月,江苏学院成立。教育部聘请戴克光(字刚伯)先生担任院长,科系稍有调整,至1944年8月,停办行政管理系,增设文史、外文、数理、政治、社会教育五系(科),后又有微调,至1946年8月调整为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外国文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数理学系、机械工程系,另有社会教育专修班和大学先修班。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通才教育,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前提下,设立较多选修课程。1943年底,1940年入学学生学习期满,除少数就业外,绝大多数转入江苏学院四年级继续学习,其余时间入学者,也悉数转入相应年级学习。转入继续学习者,翌年毕业,学校规定毕业生必须服务社会半年,将服务心得报告经所属长官评定成绩良好者,邮寄学院,始得毕业证书。此段时间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除前文所谈及的孔、毛、范、周、詹、李、邹、梁诸公外,施蛰存、陈锺浩、俞调梅以及更多的兼课教授都为一时名流。国学大师柳诒徵、陈易园,历史学家周谷城等亦应邀来院讲学。戴克光院长学贯中西,主张学术自由,他说“任何学派的书都可以看,马克思的书也可以看。”一时学校的《资本论》成为抢手读物。戴克光院长视学生为己出,在学生遇到生活困难和政治追捕的时候,竭尽全力保护他们。戴克光院长尤其对教学质量要求严格,亲自宣布考试纪律“凡考试舞弊者,可不须院务会议做决定,立即予以退学处理”。学院在三元期间,取消了军训和军事化管理,学生课外活动比较丰富,创办了多种刊物,并经常组织文艺演出,也组建了一些话剧团等。1945年春,对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 ,学院郑义勇、徐莹等30余名体检合格的同学投笔从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学校旋即召开院务会议商议学校复员北迁、改制建校等事宜,教育厅批复暂迁扬州何家花园。是年年底学校整体搬迁,历时三月全部抵达新址。但何家花园房屋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办学需要。教育部后又认为扬州虽地处江北,然距离南京上海较近。院校林立,并无实际需要。而徐州向无高等教育之资源,为均衡高等教育资源计,宜迁徐州。旋经全国教育复员会议决定,学院北迁到徐州办学。办学地址为今天徐州市第三中学所在,早年为徐州古城桓河清门外之土城遗址,徐州沦陷期间,日本人在此建立日本国民第一小学并附建幼稚园。此地作为学院本部,占地约80亩。同时将延平路与民主路交叉口两处房屋拨作教师宿舍。其一位置约在今徐州创意68街区,定名三元新村;另外一处在今徐州树人中学,定名为武夷新村。继而徐州绥靖公署指拨原新发蛋厂(今徐州创意68街区)50余亩地及厂房、办公用房作为江苏学院二部。教育部核拨法币一亿元为办学经费,学院建立宿舍,食堂等必须设施,并接通自来水,硬件建设初具规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