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高中语文芬芳教坛高中语文课文

切割让钻石熠熠生辉——对比论证之切割

2019-04-13  本文已影响45人  L李红艳
切割让钻石熠熠生辉——对比论证之切割

        一颗钻坯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经过仔细的切磨、加工,就会成为闪烁生辉的钻石。对比论证亦是如此。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中,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四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都用到了对比手法。可是,学生在习作中使用的对比论证总是不分角度,不进行层次切割,笼统含混、对比点不鲜明,收不到对比的效果。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才能使对比点更鲜明,内容更有层次感呢?下面结合课文文段做具体阐释。

经典示例1——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本语段的对比对象是“蚓”和“蟹”,作者将之切割剖析,从自身条件、现状和原因三个方面做了细致的对比,从而说明专心致志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经典示例2——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过秦论》

        该语段将实力弱小的陈涉和实力雄厚的六国作对比,为了鲜明的对比出两者的不同,作者从地位、兵器、兵力、谋略以及结果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是两者之间的差异一目了然,从而自然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得结论。

经典示例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该段选取的对象是“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把两者从自身条件、做法以及结果等方面进行切割,对比点清楚且有层次感,从师必要性的观点自然而出,对当时以从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批判也就不言而喻了。

        以上示例基本是段内的对比,而有些对比是跨段的,前后内容相距较远,即便如此也要做好层次分析,否则对比就失去了对比点,没有了对比层次的展开,对比就会含混不清,使事物的本质得不到很好的揭示,也就没有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还以《过秦论》为例——

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从秦之兴到秦之发展再到秦之亡之间,贾谊做了跨时间的对比,但是行文过程中,作者始终注意层次的切割和照应,在兴与亡的对比中揭示中心论点。无论是兴起还是发展,作者从地利、人和、内政、外交和取得的成果等方面去剖开切割,只是详略安排不同而已。后文写到秦的灭亡之时,作者依然从以上五个方面来分析,地利没变,但是人和不再,内政外交已变,结果自然相反,对比切割中自然也就直指中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将对比的事物切割、打磨好了,才会出层次出美感,使对比事物的特点更突出,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就如同每一颗璀璨夺目的钻石都需要精心的切割、加工,才能使之释放出应有的光泽,产生应有的价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